中国小说在五四前被称为“闲书”,地位很低,地位高的是“文”。“文”是用来论时势、讲道理的,文以载道嘛,直到五四后,小说被赋予了“改造国民性”的重任,才出人头地。小说之所以会超越“文”迅速崛起,与其天生的亲民性是分不开的,小说不会绷起脸来讲道理,而是它讲故事给你听,在闲恬中自得体会。
《儒林外史》十六回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德有才的孝子——匡超人。匡超人受了马二先生的恩惠回家尽孝,回家后照顾瘫痪父亲的起居,和睦家庭关系,缓和与亲戚之间的矛盾,做小本生意养家,见缝插针的苦读,每日“只睡一个更头”也就是两小时,如此情况下还能学业有成,真是一个超级无敌的学霸。
匡超人家道衰败的原因是父亲瘫痪,父亲瘫痪又是因为与亲戚的利益纠葛。与关系亲密的人产生纠葛,也是世间绵延不绝的故事之一,本来也没有什么稀奇,但是匡超人并没有像一般剧情那样,回家得知真相,感慨世态炎凉,寻机报仇雪恨,而是迅速的和睦各种关系,做小生意解决生计问题,刻苦攻读为前程做好准备,颇有一番作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篇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本意应该是吃老本是不行的,再大的功业过了三代也就没有了。这句话放到人情上也是讲得通的,再亲密的关系,过了几代,时间长了也就淡了,如果再有“利益”这枚核武器,那就只能反目成仇了。
人类血缘关系的演进,就像源头和水流,水流是从源头生发出来的,源头却只能看着水流离自己越来越远,永不回头。随着代际的传递,虽还有着亲戚之名,但时间的消磨和利益的腐蚀早已让它名不副实了。
匡超人应该是很明白这一点,他没有纠结历史不放,很现实的选择了缓和关系,自力更生之道。
利益是个很中性的词,无所谓好坏!
穿衣吃饭是利益,求学看病是利益,发家致富也是利益,可以说人的一生中都是在寻求利益,维护利益。像过去那种不提利益,把利益看成是私心,还要“狠批私字一闪念”,也就当个段子听听吧!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世人总是喜谈人情而羞说利益,亲族之间更是要讲个人情,本来也没什么大错,但是拎不清的人就拿“亲”当真了,觉得一“亲”百亲,只要张了口,就要“亲人”无条件满足,甚至于损亲利己。
实际也是人情裹着利益!
乡下的人总说城里人情淡,城里人则总不能忍受乡下那些名为礼节实为利益的规矩。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看看,城里人情淡,城里人是利益裹着人情;乡下人礼多,乡下人是用礼节裹着利益,两者没什么差别。
人情是一条纽带,人情也是利益。时光不会停止,人情的淡薄也不会停止,人类追求利益更是不会停止,与其哀叹人心不古,不如与时俱进,和谐的看待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