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阅读天数:连续阅读第251天

阅读书目:《给教师的建议》

阅读心得: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课堂上怎样才能把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强的、随时准备去捕捉蝴蝶的学生都吸引在自己的身边呢?当你开始讲述一些枯燥无味的事物时,他们脑子里却在想着那些有趣的、令人神往和动人心弦的东西,怎样才能吸引住他们呢?

掌握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工作中最细致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掌握注意力,就应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使深信,要能掌握儿童的注意力,只能采取这样一种方法:首先形成、确立并保持住儿童一种内心状态,即能使儿童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而这是与真理驾驶感和智力自豪感相联的。

应当用智慧的一整套手段来造成这种状态。仅仅用课堂上的某些专门的方式,如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是不可能造成上面所说的情绪高涨的。这种状态的形成,为许多因素所决定:如学生的思维修养和情感、见识的广度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掌握注意力,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施以非常微妙而细致的影响。教学中采用视频、PPT来演示,学生就会把完全枯燥的教材知识看成有趣的教材。重点、难点的讲解,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出教材的内容,会记忆持久。

为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情绪状态,以便细心理解教材内容。可以选些相关的课外读物给他们看,教师的话针对学生的思想,仿佛触动了他们的思想,因而讲述的东西在他们心中引起了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由内部的刺激和动机引起的,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似乎活跃起来,得到更新并与教师的思想趋于一致。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单纯地听讲,接受他们所不知道的新教材,而是在自己意识深处搜索事实和现象,并思索它们。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无意注意应与有意注意相结合。只有当学生边听讲边思考时,才会出现这种结合。而能够实现这种结合的唯一条件是,学生心中有“引起思维的导火索”,也就是说,关于所讲的东西学生已略有所知。学生在理解教材的过程中思想活动越积极,学习就越容易。通过阅读培养出来的注意力,是减轻脑力劳动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才不会感到疲劳和倦意。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哪怕是最认真的学生,哪怕他有意要集中精力来领会和记住教材内容,他也会很快就“越出常规”,丧失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而且他越是努力,就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那些除课本之外什么书也不看的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总是掌握得很肤浅,并把一切都推到家庭作业上去。他们的家庭作业负担过重,没时间阅读科学作品和杂志,结果就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大家都知道,直观教具能提高所学科目的兴趣和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直观教学原则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引起学生注意的手段,那就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