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年没有和妮妮见面,大约总有七、八年吧,再见到妮妮时,伊人笑颜依然如花,岁月对于爱笑的人总是很眷顾。
妮妮是我的发小,由于本人没有上过任何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六岁半上小学时才开始有了小朋友,而妮妮则是最早的小朋友,而且一直从小朋友成为大朋友成为老朋友。童年时的妮妮总是被老革命的妈妈拾掇得像个小革命,顶着一头简单的短发,穿着一身与年龄毫不相衬的、深色的、老气的、大几号的衣服,个头越发显小,总排在头几个,眨巴着圆圆的眼睛, 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许多年后,妮妮坦白说,当年个子小排在头几个其实很开心,因为做广播操时离做示范的那个帅哥男同学距离最近,常常偷偷地瞄人家几眼,嘻嘻!
虽说妈妈不给打扮,妮妮还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眼睛像桂圆核一样“用来形容她再恰当不过,而且心灵手巧,从小练得一手好琵琶。小学里民乐队演奏,妮妮静静地坐在扬琴手的后方,只待扬琴手”啪啪啪“三下作为指挥的敲击暗号,二胡咿咿呀呀、参差不齐地拉开, 妮妮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毫不含糊地扣住所有人的心弦。
妮妮走在时尚之前的事情还不止怀抱琵琶,早在电影“少林寺“放映之前,妮妮每天清晨就去附近的城隍庙小广场练功,什么空手翻、拿大顶之类的把戏对于妮妮是小菜一碟,跟着师傅一套拳打下来,妮妮和小伙伴喝上一碗桂花糖粥,穿过九曲桥回家换一身衣服去学校上学。 可惜妮妮练功时白色上衣粉色灯笼裤的造型没有记录下来,比起唱”日出嵩山坳“的那位美少女,真是一点也不逊色呢!
认识妮妮几十年了,几乎没有听她提起和别人闹过矛盾,以至于一听说她和某人闹了很大的矛盾,我毫不犹豫地就相信一定是那个人的问题,友谊有时确实狭隘而偏颇,但是谁让我们从小就是朋友呢。妮妮的好我是从小就领教的,那个年代物资非常紧缺,妮妮家有点特殊,她老爸有办法搞到一些土特产,诸如糖炒栗子、椒盐小核桃之类,对于什么都需要凭票供应且不可得的人们来讲,这些美食的诱惑比今天的任何名贵食材都稀奇,每次妮妮只要自己有, 就绝对不会少我们几个小朋友的。记忆中有这么一幕:清晨的黄浦江边,海关钟声才敲过六下,几个小姑娘已经叽叽喳喳地在江岸边玩耍开来,妮妮的小手掏出一把栗子,给每个小朋友分上一颗,还不忘关照一句:“去我家时不要告诉我妈我分给你们吃东西,不然她又要怪我宁可自己省也要穷大方了“。穷的时候都这么大方的妮妮,一定可以”苟富贵勿相忘“的。
妮妮还是一个趣味横生的女子,说起话来总是赢得种种欢笑, 并且她的宝贝儿子都得此基因 - 填报高考志愿时,儿子执意不愿服从妮妮报考理工科名校:“老妈,那个学校女生那么少,你现在去那里都是校花呢!”
妮妮,在发小我的眼里,你任何时候都是一枝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