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结构似人之“骨骼”



        篇章结构似人之“骨骼”

          ——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由于文章的编织、构造和它道理相通,所以它很早就被借用过来,用以表现一篇文章结撰、布局的艺术。因此,所谓“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

      “结构”一章的开头,刘锡庆教授形象解释了什么是“结构”,和“结构”一词用于写作的缘起。

      材料和主题解决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问题,要让其“成形”,需要把材料依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给予适当的编织和穿结。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得好:“正如‘结构’两个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材料有多么优良,不管你的目的又有多么高尚,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的。”(《小说写作法》)。足见结构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材料,解决文章“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文章“言之有理”的问题;结构,解决文章“言之有序”的问题。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就像一个人,材料是“血肉”,主题是“灵魂”,结构恰如人的“骨骼”。没有坚实的骨骼,血肉无所依附,灵魂无处寄托。所以,古今中外的作家对于“结构”无不给予高度重视,不懈追求结构之美。可以说,“结构”是文章表达,即表现形式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学习“结构”这个章节的内容:

      一,安排文章结构的原则

      二,对文章结构的要求

      三,结构的具体内容

      四,如何搞好文章的结构


      一,安排文章结构的原则

      原则有四:

      @- 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内在联系。

      @- 服从、服务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 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

      @- 反对程式化、八股调

      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内在联系,这是首要的原则。

      作家孙犁在《谈结构》中说:“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为一篇作品既是描写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一个进行的规律,一个存在的规律。作者抓住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使它鲜明,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说的很透辟。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是记叙类文章(包括小说、剧本、散文)情节展开的客观基础。有的文章在“开端”之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交待,便是序幕、引子;结局之后,为了收尾更有效果,或者需要展望一下未来,可能会有一个“尾声”。这就形成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样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的形式。手法上可以有插叙、倒叙,但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仍然是内在的联系,是基础。

      论说类文章析事达理的逻辑顺序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剖析矛盾,精研事理,指明性质等)——解决问题,这就是议论文通常的结构形式。纲举目张、条分缕析、顺“理”成“章”则是这类文章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以反映事物(问题)的内部规律、内在联系为依据的。

      次说,文章的结构应服从、服务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结构文章的准绳。刘锡庆教授说:“主题是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纲’。一篇文章不论由这个‘主旨’、‘纲’演绎出多少个层次,形成多么复杂的格局,也都必须以纲统目,尊卑就序。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文严整、统一。离开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所谓轻重、大小、远近,详略,就一律失去了依据,结构文章就没了准绳。”如古代文人刘勰所言,依据主题的需要结构文章,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文心雕龙·附会》)的良好效果。

      三说,文章的结构应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

      不同体裁的文章,反映生活的角度、容量、表现形式等各有特点。既以一般文章而言,文体不同,结构特点也有区别。记叙文,偏重记事写人,往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或地点、场所的转换来布局材料,其结构呈现为线索分明、情节完整;议论文,偏重于议论说理,一般是按照问题的内部规律、内在联系来区划层次,其结构表现为纲举目张,周严朗畅。所以写作时,要注意不同文章体裁对结构的不同要求。

      最后说,结构文章要反对程式化、八股调。

      文章的表现形式、结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结构‘好’,总是和它所负载、所包容的文章内涵相结合、相搭配的。内容一变,结构即变。”所以古人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说的太妙了,不要死框框,通常的格式还是可寻的。

      刘锡庆教授概括道:“写作,包括对其形式的要求,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劳动,不仅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不行,即使踩着自己的脚印走也是不行的。初学固可模仿,但那毕竟只是‘学步’;会走之后,应该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力求创造,力求出新!”

      二,对文章结构的要求

      对文章结构的要求比较简单:严谨、自然、完整、统一。

      让我原汁原味的引刘锡庆先生的话学习这节内容。

      “严谨”指的是结构的精严细密,无懈可击。思想是严密的,没有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的情形;组织是严密的,没有颠三倒四,破绽百出的毛病。

      “自然”,指的是结构的顺理成章,行止自如。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更不是牵强附会的拼凑。它像清水芙蓉,像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

      “完整”,指的是结构的匀称饱满,首尾圆合。它没有缺头少尾,主干不全的情况,也没有七零八落,残缺不全的弊端。

      “统一”,指的是结构的形式和谐,通篇一贯。它浑然一体,决无前后割裂之感;格调一致,并无上下乖异之病。总之,其“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

      从这段文字不仅知道了文字结构具体要求,也能感受到老作家写文章的精炼,古今名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一边读,一边写,好似一边听老教授娓娓道来,美哉。

      三,结构的具体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干货”。“一般文章的结构虽‘定制则无’,但‘大体须有’”。结构的具体内容大致有: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应该是篇篇皆备,有规可循的。下面分而论之。为了便于分辨,每内容前加个小符号吧。

      @- 层次。

      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层次,亦可称为“意义段”“结构段”,体现的是作者思路展开的步骤。“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映”。对文章层次要求是:层次清晰,段落分明。

      “层次”既然是文章内容的割截、划分,它体现着作者对全局和局部、观点和材料所作的大的布局和安排,所以,在考虑文章的层次布局时,疏通思想脉络、选择恰当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记叙类文章划分层次,通常采用以下六种方式:

      第一,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安排层次。

      第二,以空间的变换为标志安排层次。

      第三,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采用“纵横交叉”的办法安排层次。

      第四,以材料的性质为分类来安排层次。

      第五,以作者认识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

      第六,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顺序安排层次。

      论说类文章划分层次,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并列式。是论说文结构常见形态。

      书中以鲁迅先生的《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应用并列式的一段话为例。我感到这段话对学习写作有帮助,故抄录于此。

      别人问,怎样创作才会好?他谈了八条:

      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写成Sketch(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七,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八,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这八条,基本上是“并列”的关系(先后次序也有一些考虑,但并不严格)。

      第二,递进式。即各个层次之间表现为“进层”的关系。

      书中例举毛泽东所写《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围绕主题有四层意思,层层递进,前面是后面论述的基础,后面是前面论述的深入,象抽丝剥茧一样,使问题的论述步步推进,自浅而深。

      进层关系的结构形式,对各层文字的前后位置有严格的要求,不能任意倒置其顺序。

      第三,分总式。即各个层次之间表现为先“分”后“总”的关系。先是“提出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部分可能段落较多(局部为“并列式”),但总体是这样的结构形式。这也是论说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其它还有“归纳式”,“演绎式”,“因果式”等等,不一一展开。

      应当说明的是,“一篇文章的层次安排,往往要复杂得多。它很少单纯采用一种方式,而是将两种或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而且记叙、论说两大类文章的结构方式也有交错。所以,很多文章实际上所呈现的面貌是纷纭变化,复杂多样的。”

      @- 段落。

      写文章必然要分段,所以学会划分段落非常重要。书中写到其作用在于:

      第一,逻辑地表现思维进程中的每一转折、间歇,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

      第二,使文章眉清目楚,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并给他们在阅读中以“停顿”的时机,从而获得思索、回味的余地;

      第三,某些特殊段落(一般均较短),能够起到强调重点,加强印象,传递某种感情色彩的作用。

      这几点,尤其是第三点,喜欢写作的一定会深有体会的,所以段落的划分与文章的质量密切相关。

    划分段落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单一性”指的是,一段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不要把互不相涉的意思放在一个段落里。

      “完整性”指的是,一个意思要在一个段落里集中讲完,不能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的七零八落(也有例外,如“意识流”小说)。

      第二,注意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每个段落都是全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意思要是一脉相承,内在衔接的。

      第三,分段要注意整体的匀称,做到轻重相当,长短合度。

      这段内容的学习让我们对段落的重要性和如何划分有了清晰的了解,一定会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 过渡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这段内容非常丰富,也很重要,需要多些笔墨。

      刘锡庆教授的叙述还是最形象和易于理解的:一篇文章总是由一层一层的意思,一段一段的内容编织、缀连起来的。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转换,由这段内容写另一段内容发展,这中间往往需要“过渡”。这就好像过河由此岸渡往彼岸一样,这中间离不开舟楫和桥梁。所以,称之于“过渡”,这个比喻本身就是很形象,很容易理解的。“过渡”得好,文章就脉络贯通,气韵流动,严丝合缝,浑然天成,没有散乱隔断之病;“过渡”得不好,文章就显得割截断裂,气血不畅,思路跳宕,使人难以卒读。所以,“过渡”在文章结构中是很重要的。

      谈“过渡”的几种情况。

      第一,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开合关键处,一般都需要过渡。

      第二,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换为另一层意思的交接、斗折处,一般都需要过渡。

      第三,叙述与议论、顺叙与插叙、写景与抒情等相转换的地方,也往往需要过渡。

      第四,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倒叙、补叙的文字,也需过渡。

      需要过渡的情形还有,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采用 “段”或“句”过渡外,在一些意思转折不大或者不必要着力显示的地方,可以采用过渡词语,例如,“既然”、“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尽管”、“还是”、“即使”、“也还”等等进行过渡,不必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式。

      书中举到一些十分生动的例子,不一一展示,仅举一例,大家都熟悉的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篇饶多意趣的散文,当作者写到“我”由百草园这个自由的乐园转到以严厉著称的三味书屋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个过渡段,把文章上部分所述“百草园”的活动,与下文将要叙写的“三味书屋”的活动,对比鲜明而又和谐严谨地缀连成了一篇完美的作品。

      @- 照应。

      “照应”也称“伏应”。亦前有伏笔,则后须应笔,也就是“照应”。有呼无应没有着落;无伏有应莫名其妙,多此一举。好有一比,演剧时的道具,如果第一幕的墙壁上挂着一柄腰刀,之后的剧情里这柄腰刀就应出鞘,要不然,就是一个多余的道具,一开始就不应该挂上去。

      常见的“照应”方式:

      第一,首尾相应: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第二,前后呼应:前伏和后垫相照应。

      第三,照应题目:行文和标题相照应。

      “伏而不露,明断暗续,委蛇九折,勾前联后,这才是好的照应”。

      书中举有一例,是人们熟悉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题目是一设问,引而未发,但是,文中多次照应。开头即揭示答案,说我们的战士“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叙写完“松鼓峰战斗”的故事之后,作者又问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再次应题;叙写完第二个故事,又一次应题道:“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文章结束时,又一锤定音:“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反复应题,使文章主题得到有力的凸显。

      @- 开头。

      “开头”在文章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以至于有人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古人说:“开手笔机飞舞,墨势淋漓,有自由自得之妙,则把握在手,破竹之势已成,不忧此后不成完璧。如此时此际文情艰涩,勉强支吾,则朝气昏昏,到晚终无晴色,不如不作之为愈也”。(李渔《闲情偶寄》)足见开头对通篇的影响。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难在开头是定“调子”的地方。开头的写法也非常丰富、灵活,出奇制胜,很难概说。书中以两大类加以举例:

      一类是“开门见山”较为平实的写法。

      如一,“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例——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如二,“开宗明义”直接揭示文章主题。例——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矛盾《白杨礼赞》

      如三,“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例——

      诸位朋友:今天让我来说个新故事。这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

                      赵树理《登记》

      如四,“单刀直入”,针对论敌之谬论。

      再一类即是“生动形象”的较为艺术的写法

      如一,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例——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如二,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

      如三,引用故事、传说,诗词谣谚,增添文章的色彩。

      如四,远远说起,娓娓道来。

      如五,平中见奇,突兀而起。例——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文章开头的写法真是一文一样,也是学习写作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在开始构思一篇文章的时候,如果开头写出来了,往下的内容往往就象开闸的水,顺畅自然的流出来了。如果憋半天也开不了头,不如索性先放下不写,去干点别的事,脑子里的素材再成熟一些,不经意间,就顺了,还有可能会有一个很精彩的开头呢。

      @- 结尾。

      “结尾”在文章中的作用很重要,如果结尾收得好,则于“辞意俱尽”之外,可以收到“辞尽意不尽”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结尾的写法也很多。

      如一,总结全文,“卒章显志”或加深主旨。

      如二,展示未来,鼓舞斗志。

      如三,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如四,委婉含蓄,余味无穷。例——

      这黑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杨朔《荔枝蜜》

      开头和结尾是所有写文章的人都很重视的,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也是他们经验的总结。明代谢榛用巧妙妥贴的比喻把这个问题讲的很形象。他说: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明·谢榛《四溟诗话》

      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庞杂,虽然讲了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和结尾,都是“结构”文章的重要内容,但是并没有把“结构”的所有问题包含在内。象一些表现技巧,如抑扬、擒纵、开阖、张弛、疏密、详略、宾主、虚实、曲直、奇正等等,虽然主要是属于文学表达的手法、手段,但是它们往往会影响到结构、反映到结构上来,所以要注意它们与结构的区别及之间的联系。

四,如何搞好文章的结构

      要搞好文章的结构,一要理清思路;二要立定格局。

      “思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梳理之后的反映,文章的“结构”就是直接或艺术(间接)地表达或体现着这种“思路”。所以锻炼思路的梳理对于组织文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

      所谓“格局”即全文的间架、轮廓、大纲。在动笔之前要把“格局”立好,这是应该有的写作习惯,所以先写“提纲”很重要。有人风趣的打比方说:思想,在头脑里是“气体”;说出来是“液体”;变成文字就成为“固体”了。所以,写提纲最明晰,最确定,是帮助我们“行文”的极有效的手段。

      很庆幸我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写提纲的习惯。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会让我们对文章的结构更为重视,努力做到“言之有序”。

      学中写,写中学,其乐无穷。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