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应该听谁的,有人喜欢说谁对听谁的,乍一听貌似合理,仔细一想后患无穷。
症结就在于,“谁对”本身就是笔糊涂账。
对于在科学上已有定论的真理,不同知识水平的人还有不同的认识呢。你认为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还有人认为是因为鸡叫呢。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每天为一些简单的常识争论不休,很快就会累得吐血三升。
而对于社会伦理,不同道德水平的人其认知水平更是天上地下,有的人就认为人到六十不死就得活埋,这是他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赋予他的,你怎么和他解释也没用。
对于更加琐碎的家长里短,不能达成共识的时候,基本上就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无解的困境。
所以,谁对听谁的,其最终结果一定是谁嘴巴大听谁的,谁原生家庭更富有、谁赚钱能力更强、谁外形条件更好……种种确定不确定因素都会对嘴巴的大小产生影响。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还好办,听强势一方就行了,反正胳膊也拧不过大腿。最惨的就是势均力敌,任何一件小事,只要意见不合就开撕,整天打得跟热窑似的,真可谓家无宁日。
那么这个难题就真的无解了吗?当然不是,解决方案就是契约。
夫妻双方都要坦陈自己的述求,亮出自己的底线,谁也不能做超越对方底线的事。对于双方存有异议的地方,可以商量、妥协,最终达成双方都认可的方案。比如对于原生家庭与新组建的小家庭孰轻孰重,夫妻双方可能各抒己见,没关系,可以商量,在哪些领域要以小家庭为重,在哪些领域要更侧重原生家庭,如此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妥协,就如同合作的两家公司洽谈一样。
在谈判的过程中切记不要上纲上线,将生活当中的细节操作上升到道德品质上去,如果对每件小事都要用道德品质的大棒政治正确地捶打一番,一定会家无宁日的。
这样的契约最好在婚前就签订下来,这样会省去很多婚后的麻烦。当然中国人都讲究面子,多半不会在婚前定这样涉及诸多敏感词的契约,那么就只好在婚后的一次次争吵中相互试探,只要探底后,生活才会反弹。很多夫妻没有耐心等到反弹的那一天出货,结果家庭自然也就解体了。
回到开头的话题,婚姻生活中不是谁对听谁的,而是双方都听契约的。契约没有约定的怎么办?重新开启谈判,各自退让、妥协,形成新的可以接受的条款,然后加入契约里去算作家庭宪法修正案。
如果谁都不愿意退让、妥协怎么办?那就一拍两散,各自放对方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