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带孩子去游泳,经历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群孩子在学游泳,基本上都能游了。有一个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显得有些懈怠,游一会就要在池边呆很久不下水。每每这个时候,他的奶奶(不确定身份,姑且称之为奶奶吧)就会很严厉地过来督促他:“快点,你游不游?你游不游?……”小家伙磨蹭磨蹭又游一段,然后照旧又歇息很久。这样的情形每天都上演了。
昨天,矛盾升级了。小家伙“躲”在泳池的柱子后面,正好避开了奶奶的视线,也许是呆了很久,奶奶走上前去干预了。我听到了很大的对话声,然后看到奶奶把孩子拎出来,胡乱地用浴巾帮孩子擦了一下水,看得出来她的动作中带着愤怒。同时,她还在不停地指责孩子,孩子的哭泣声渐渐变大。奶奶又拿起衣服,不顾孩子的挣扎,粗暴地要把衣服往孩子身上套,孩子抗拒,奶奶一把就把孩子推倒在休息的床上,抬手一巴掌甩过去。衣服终于穿好了,孩子也终于嚎啕大哭了。奶奶拖着孩子走了。
我不知道后续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奶奶会不会愈加愤怒,孩子会不会愈加奔溃。目睹了全过程,我很心疼这个孩子。
冷静地想一想,祖孙闹了这一场之后,得到了怎样的效果,孩子下次能做更好么?就算孩子明白了,采用这种手段是利大还是弊大?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大概七八岁,如果站在他的立场思考一下,他一定是觉得呆在池边比游泳舒服多了。从促进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为的确不够积极,需要纠正过来。这样来看,他需要指导、帮助、推动。但是很遗憾,他的奶奶根本没能解决任何问题,不停地指责、愤怒、压制,最后还诉诸武力,兴许只会让孩子更加抗拒和逃避游泳。
我相信,在这个奶奶的心中,一定有团随时可能升起的怒火:“这孩子,太不听话了,气死我了。”而这个孩子的心中除了畏惧,他又集聚了多少敢怒不敢言的愤懑呢?
这样的情形非常普遍。孩子摔了跤,哇哇大哭,寻求安慰之时,家长丢过去一句:“谁叫你不看路?谁叫你跑那么快?”或者安慰了一阵不奏效立马甩一句:“有那么痛吗,谁像你那么娇气?”我估计,这孩子还得再哭上一阵。或者,孩子非常喜爱的玩具坏了,他正伤心之余,家长来一句:“告诉过你要爱惜玩具,这下好了吧,坏了,下次再也不给你买了。”孩子一定会哭的更伤心。
有没有发现,家长的这种表现所带来的结果其实偏离了他们的本心。本意是想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态度、行为去面对事情,结果不但问题没解决,还闹得双方非常不愉快,亲子不和谐,搞不好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是哪里出错了呢?
很多家长在面对问题后是不断激发矛盾的,说气话,趁机数落一大堆,就好比一堆火燃起来了,家长不及时去找水源,还趁机煽风、点火,孩子的火更大了,结果家长还把自己燃着了,两堆火一起一定会越烧越旺。
我想起大宝的一件事情。爸爸送给他一个带茶漏的水杯,他很喜欢,有一次他把茶漏扣反了,卡在了瓶口,他取不出,盖子也盖不上,水杯就没法用了,他一下很心急,使劲取了几次不成之后,很懊恼地跺脚,一把把水杯丢在桌子上。
他的反应这么激烈,大家都没意料到,当时候老人大概是说了类似这点小事不至于如此之类的话,他气得跳起来,大声嚷嚷,眼泪啪嗒啪嗒掉。我走过去告诉他:“你先别哭,我们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办法。”他并未因此而平复,我去厨房找来了筷子和勺子,企图把茶漏撬出来,一开始并不奏效。孩子又跳起来扑到我跟前:“我说不行吧,就不行吧。”我回复他:“你生我的气是没道理的,我一直在想办法帮你解决问题,我很尽力了,就算这个茶漏取不出来了,也是你自己造成的。即便如此,你生气也无济于事,为什么不和妈妈一起想办法?”
所幸后来把茶漏取出来了,孩子瞬间神情就轻松了,心情平复了。
在矛盾出现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入手,事情会变得容易得多。孩子因为自己扣错了茶漏突然爆发,说实话对于他的这个行为我是有点不满意,但是在这种情形下,更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把茶漏拿出来的途径,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平复他的情绪。如果我任由自己的不满发酵,指责他为什么要有这么大的反应,只怕我们要面对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双方无休止的争吵,在孩子长时间的哭泣中结束。
孩子游泳很懈怠,是一个问题,与其执着地被他这个行为气得要死,不妨冷静思考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更加积极呢?激励一下孩子:“哇,我发现你多游几次之后有很大进步,你再练习几次,等会我再来看是不是有更大进步?”或者玩游戏:“你现在是一条小鱼,你一到水边我就要来抓你了,快点游到水里去。”看看孩子有什么反应。或者再动动脑筋想想别的激起孩子主动性的办法。
激发矛盾和解决问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显而易见,不断激发矛盾意味着眼前的这个矛盾还在,还带了一系列新的矛盾。解决问题,眼前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无形中教会了孩子面对矛盾的方法,他学会了方法,下次他自己搞定很多事,也不会有那么多矛盾需要家长来解决,多好!
但是,解决问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脾气。人在愤怒时,智商为零,言行会任由自己的情绪控制。面对孩子的哭闹、过错、不良行为时,心绪平和地面对,才会带来理性的思考和恰当的行为。
试试看,当你的孩子惹事、惹人生气时,先别急着噼里啪啦一大堆的道理、威胁、甚至是辱骂丢过去,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这样,你希望他怎样做,你用什么办法可以达成你的目标?
当家长亲身这样实践后,很期待家长这样反馈给我:真的呀,孩子的情绪一下就平复了。而且,我真的觉得很多事情就是鸡毛蒜皮,没那么好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