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什么是看门道?
研究生时上《人力资源管理》课,老师提问我:“你怎么看待团队。”在此之前很多人都答不上来,我本科学的是工商管理,研究生是保送本校的企业管理专业,觉得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于是侃侃而谈,谈了团队的定义,还谈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唐僧团队、NBA的公牛队,等等。
正等着听表扬,老师一句话把我噎得一个学期没有睡好:“这不是一个学了四年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有的答案,太不专业了。”
在这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的课程论文得到了老师的极大肯定,认为我进入了专业的门道,论文的内容也是关于团队的,我构造了一个团队生命周期模型,在分析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团队的特点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定律给出不同的建议。
看门道就是用结构化的知识晶体来看待问题。
知识晶体是结构化的知识模型(概念来源于《超越智商》一书,得到的超级个体专栏有提到),内行与外行的最大区别就是看待专业问题时拥有更多的知识晶体,也因此,专业者在能够更高效、完整地看待并且解决问题,而外行只能谈一些零散的感受。
古人记忆星空靠的是把星星连接起来形成星座,围棋或象棋高手记得是成千上万的棋局模块,企业职场人分析需求可能会用到马斯洛需求模型,制定目标会用到SMART原则,制定计划可能会用到PDCA,人力资源工作分工可能是六大模块,也可能是选用育留。
知识晶体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让零散的想法成为有机的结构,进而帮助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超级个体专栏曾经提出四种最常用的知识结构:树状、关联、序列、数据,你可以分成因果、层递、主次、总分、并列等等。
如何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晶体?
1.通过阅读和交流大量积累知识模块
带着积累知识模块的目的阅读,思考书或文章中的核心观点以及最主要的要点间的逻辑结构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快速阅读,更能提升阅读的质量,比如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五项修炼的关系纵向来说就是个体、团队、组织三个层次的修炼,横向来说就是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这样五项修炼的关系就很清楚了,前面四项修炼分别是提升个体和团队层面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对映着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第五项修炼则是组织层面的统筹全局—系统思考。
不仅要看,还要经常和同行、朋友交流,用你的知识晶体换来更多的知识晶体,可以加入线上的学习社群,和高手交流,进步更快。当然,我个人经验而言,如果平时圈子中很难接触到高手(特别对于跟我一样处于二三线城市的小伙伴),可以试试多参加一些大企业的面试,我虽然只参加了两次,一次成功、一次失败,但收获颇丰,高手一般都是乐于分享的。
2.积极实践并修正改进模型
知识晶体在我们的头脑中只能称为概念模型,只有实践才能帮你真正地掌握它,而且通过实践,你能够真正地了解哪些情况是例外的,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并且修正的。
当然,不是每一个模型都有应用的机会,一方面建议不要把应用机会都想得很大,比如SMART原则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运用,用德鲁克的话说,只要你是一个知识工作者,也就是自我的管理者,那么你就有机会运用各种模型;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模拟演练,比如KPI、OKR的设计,网上的案例资料是很多的,上市公司的资料更是唾手可得的,都可以作为演练的素材。
3.梳理与分享
尝试做一个总结、甚至写一篇文章,把学到的知识晶体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转述给身边的人听,然后询问他们的感受,一种情况是你说着说着发现说不下去了,说明你没有真正理解或者记住这个知识,而如果对方在听的过程中感觉混乱,你就需要重新整理你的逻辑,也许你还是没有想清楚。
因此,在分享的过程中你会去寻找这个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思考这个知识模型内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以及如何运用这个知识,从而掌握这个知识。
进一步,如何运用知识晶体打造属于你的独特的专业深度呢?
1.复盘——尝试搭建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结构化认知
我对复盘的理解,就是对自我的KPI绩效改进。前面提到,我们需要创造机会去实践知识晶体,复盘就是帮助我们在实践之后进行总结和修正,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目标设置是否合理、哪些目标达成、哪些目标损耗了、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有什么方法修正或者改进等等。
每个企业、每个个体的差异化和独特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结构化认知,而要实现这个认知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及时地复盘。
记得有一个外交部长曾经说过,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今天说了哪些话,哪些用词是准确的,哪些用词是不准确可以改进的。复盘很像刻意练习,如果团队没有这个氛围,你可以自己做自己的教练,找到属于你的专业规律,在不断反省中持续精进
2.专注——把看似无关的小事结构化
加里凯勒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一书中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出类拔萃的成就,就要学会放弃很多事情,专注于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做一件就够了。
但是在现实中,你可能觉得身不由己、力不从心,总被各种小事打断,别说一件事,每天能专注于三件事就很不容易了。关于断舍离和拒绝的艺术,我暂时不谈,我这里想谈的是,如果工作中必须花精力去做专业外的事该怎么办。
我的经验是,对于实在无法避免的事情,先往高一层思考,专注于你的目标,尽量把事情结构化、标准化,进而实现专业化,把小事变成一件大事的一部分。在实践中你会发现,大部分人没有把事情模块化思考,孤立地看一件事,比如通知会议,有的人看到的就是发邮件、打电话,专业的行政人员看到的是会议管理全流程,从会议的目标倒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小事,而专业的人力则必须考到这个会议是否有助于提升整体组织效能,人员是否都有必要参会,进而倒推回是应该继续通知,还是建议领导取消或缩小会议范围。
专注的重点在于围绕需要你始终思考的那一件最重要的事进行思考,进而决定精力的分配和任务的轻重缓急。
3.跨界——整合跨界知识形成你的独特专业
专业的极致,就是在你钻研的领域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要达到这一点,很多人的误区是只钻研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我的建议却是多吸取跨界的知识。
新的学科、产品要么在不断细分中产生,要么在原有学科、产品的边缘交叉中产生的,比如近年很火的职业规划,就是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每个人的经历、感兴趣的学科都不尽相同,而且每个学科又都有很多的方向和分支,比如管理学就包括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比如刚才提到的第五项修炼,正是管理学和系统动力学的跨界。
有时候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写了一篇文章,投稿时却发现这一类也可以投,那一类也可以投,也正因此,我们需要多个关键词作为搜索标签。
我想,那就是跨界的感觉,不要怀疑,也许你正在变得更加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