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心集》诗词大师们的修炼心得——曾经沧海难为水(3)

        在互联网时代,不求甚解者很多,忽视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经过一些特别的时代后,大家很热衷于造文化之神,似乎某些时代的文人学者就是不可逾越不可质疑的。可是,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侯,一个人能获取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不像我们今天坐在家里轻而易举地动动手指就能阅读到各种史书资料。尤其战乱时期,查找资料更加困难,所以很多学者只能是根据不知从何而来的一些三手、四手的证据便做出不合逻辑的推断。比如陈寅恪就极其激烈地批判过元稹,他批判元稹的依据是《莺莺传》。他认定《莺莺传》里的薄情郎就是元稹自己,再因此而认定元稹是一个薄情寡义、不知廉耻之人。可在看了陈寅恪推论《莺莺传》里的张生就是元稹自己所举出证据后,只能说一句陈老先生的想象力太过丰富,甚至已经到了胡思乱想的地步了。

      例如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评论元稹说:“微之年十五以明经擢第,而其后复举制科者,乃改正其由明经出身之途径,正如其弃寒族之双文,而婚高门之韦氏。于仕于婚,皆不惮改辙,以增高其政治社会之地位者也。……综其一生行迹,巧宦故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当看完陈寅恪的评论时,差点被气乐了,在陈老先生看来,元稹考了一次明经后就不应该考制科,否则就是喜新厌旧。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高考只能报一个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考上,就不能有第二志愿,否则就是不忠于第一志愿,这算什么逻辑呢?上完大学后也不应该继续再深造学习,否则就是瞧不起大学文凭,这又是什么逻辑呢?如果工作后继续进修,去上个夜大,MBA之类的,难道也要被骂作不安分守己,始乱终弃吗?

      唐朝的科举考试明经就是一个入门的考试而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考基础知识,所以有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因为明经好考,所以考上明经的人都很年轻,如果三十岁才考上明经就已经太老了,因为这只是考些基础的四书五经背诵而已,元稹十五岁考上明经,等到学识丰富后再去进行更高级的考试,这又算得了什么错误呢?更何况在唐朝,很多已经当官的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才华没有被认可,都还会再下考场去考制科这一更高级的考试。明经只是基础知识,而制科则是涉及到治国方针等更加实际的层面,所以即使是已经当官的人也可以去考制科,以证明自己有更高的能力好获得重用,难道这也是错误的?而陈寅恪却把元稹正确的上进心当作喜新厌旧的理由,殊为可笑。

      其它有关推论元稹就是《莺莺传》里的张生的论据都是与此类似,毫无逻辑可言,都是一些道听途说或是牵强附会的理论。比如为了证明元稹何以脑残到在新婚后写出这么毁自身名誉的传奇,便说因为崔莺莺是出身娼家所以写出来并不影响仕途。可是最早往元稹头上扣“张生”这顶帽子的赵令畤的依据就是说崔莺莺是元稹母亲家的亲眷,一名县尉之女。元稹的母亲出身荥阳郑氏,“五姓七家”之一,“官族甲天下”,元稹的外公是睦州刺史郑济,所以元稹的母亲知书识礼可以当元稹的启蒙老师。想必看到这里大家已经都哭笑不得了,这样的主观臆测已经是纯粹靠脑补来讲故事了。学界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那些靠各种“劈腿男”、“负心汉”等字眼来吸引读者的戏说历史类的标题党们。难怪南怀瑾先生说这世界上最大的孽就是那些写书的人造的,那些杀人放火的坏人也只是会危害一小部分人,而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通过书籍流传出去后,影响的就是千百万人,实在是最大的因果了。

      现在我们回归这首诗,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境界有多高,元稹又是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诗的第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开句便能感觉到苍茫之气,可以说,这句一出,这首诗的格局已经注定小不了了。中国的诗词讲究用典,这句诗的出处是《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全文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如果把这话通俗一点说,就像现在有句鸡汤叫做“心小了,事就大了,心大了,事就小了。”让人们不要局限于眼前那一亩三分地,要放眼天下才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孟子也是这个道理,并且拿出了老前辈孔子来说事。一方面说了视野大小所见不同,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的见知增长格局培养都是有个过程的。

      现在我们说孔子往往把孔子脸谱化了,好像孔子是生而知之一样,似乎20岁和70岁的孔子是一样的,都是至圣先师,但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孔子也是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并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懂,所以孔子才说出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才立志向学,在十五岁以前可能也在招猫逗狗,但鉴于孔子幼年家贫,所以估计少年孔子没什么精力闲得去招猫逗狗,而是为了为五斗米折腰、为了求生到处奔波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小时候的孔子还没时间考虑太多,并没有向学的志向,到了15岁才开始发奋学习的。到了30岁才立下了人生的志向,也许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15岁就立下人生志向呢?因为15岁以前的孔子还只是懵懂的普通人一个,哪里知道什么是志向?既然志向都不清楚,又怎么可能立下志向呢?

      有人问:“孔子的志向不就是学习吗?那到了三十岁又立的什么志向呢?”学习是为了什么?如果人们为了学习而学习,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了。孔子钻研学问同样是为了要学以致用,安邦济世、拯救天下的。所以孔子是三十岁开始觉得要把乱世变成治世,先达小康,再到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这个理想很崇高,但年轻时期的孔子有这个能力吗?孔子自己都回答了——那时我不行啊!所以到了四十岁孔子才说自己不惑了。在四十岁以前孔子也经常迷茫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天下为什么那么混乱?做人的道理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活?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此之间,孔子所在的鲁国发生内乱,孔子被逼逃往齐国,一开始挺受齐景公的赏识,还打算赐给孔子大量的土地和财物,结果却被齐国的宰相晏婴阻止,晏婴也是一代名相,本领大得很,他为什么阻止齐王赏赐孔子呢?再往后看就更有意思了,孔子不知道为什么得罪了很多人,所以有人要杀他,孔子向齐王求救,结果本来很赏识孔子的齐王却说自己老了,无能为力了,完全没有帮助孔子的意思。孔子无奈之下,只好又逃回了鲁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一段往事是很悲催的:一开始虽然遭受同僚嫉妒,但好歹还有个老板赏识。可到后来竟然到了同僚恨之入骨,老板也不闻不问的境地,这不能不说孔子那一段时间的做人是很失败的。就算学问再好,但不会做人也没用啊!这些复杂的人事问题肯定也一直困惑着孔子到了四十岁才终于有了答案,他终于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了,所以不惑了。

      孔子回到鲁国后,由于朝政被当时的一个家奴阳虎把持,所以孔子就没有任何出仕当官的打算了,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老老实实地窝在家里修书,干实事,所以这个阶段孔子修了《诗》、《书》、《礼》、《乐》。后来时机差不多了,孔子出山做了大司寇,兼宰相,这时候有个不识趣的少正卯,在当时也是一个呼风唤雨有众多粉丝的人物,结果孔子刚一上台7天就把少正卯干掉了,还暴尸三日不准收尸,可谓霸道至极。

        很多人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因为儒家一向讲究“仁”,怎么会当街杀人呢?但孔子即使杀了少正卯也没什么稀奇的,要知道孔子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身高马大,魁梧有力,讲究要学礼、乐、射、御、书、数,文武全才六艺的,只是不知道后世怎么就给虚化成了只会读书,手无缚鸡之力的半残书生了。孔子并不是脸谱化的那个温文尔雅、只会之乎者也的老好人,而是有手段、有能力、身强体壮、本领高强的风云人物。

      所以如果当时客观环境真的必须要杀少正卯的话,孔子也是完全有这个能力的,关键还是孔子杀了当时的一大红人少正卯还要暴尸三日,尽显了一代权臣霸道本色。杀了这样一个红人不但没人追究,反倒声望大盛,不再是被人排挤追杀只得落荒而逃的孔子了,从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手腕和处事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过去的孔子只是书生意气,治国只会纸上谈兵的话,这个阶段的孔子就是既有能力又有手段的枭雄一样的人物了。所以孔子自己说五十知天命,连杀人会不会被处分,会有怎样的后果都已经预料的清楚,果断地把人杀了还没任何不良后果,果然只有知天命的人才能干的出来。

      遗憾的是,即使知道了天命,孔子也不可能逆天而为,孔子虽然贵为大司寇,可是当时的鲁国还有三大势力存在,被称为三桓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是地道的皇亲国戚,当时这三大势力已经凌驾于鲁王之上,但鲁王自己却毫不在意,只有孔子觉得这样很危险,提出削弱三桓。可惜的是鲁王相信自己的兄弟要远大于孔子,根本就不在乎这三家是不是势力太大,孔子无奈,发现连国君也不喜欢自己了,所以没等人家对他忍无可忍痛下杀手,便很知趣地自己先行辞职,从此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去了。那一年孔子已经55岁,还是老当益壮可以周游列国,看得出身子骨非常硬朗。

      从孔子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一开始孔子是非常在乎鲁国的,毕竟自己就是鲁国人,但随着年纪增长,周游列国之后,眼界宽了,心态好了,鲁国已经不是唯一了。所以孟子才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天下很大,只要有地方可以施展抱负,都是造福人类,各个诸侯国不都是周天子治下的华夏子孙吗?到哪个国家发展不是发展?非要在鲁国这样一棵歪脖树下吊死吗?不过可惜的是,孔子走了一大圈,也没哪个国君愿意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最多也就是表面礼敬。生不逢时没办法,就老老实实的做学问吧,这也是天命。

      在历史上由于意识到时机不对,自己该蛰伏一下的人绝不止孔子一个,比如非常出名的大学问家——司马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人尽皆知,而且司马大人他小时了了,大也很佳,一直都有超强的战斗力和卓越的眼光。话说中国历史上有几次非常著名的变法革新运动,其中很有名的一次王安石变法就被司马光赶上了。当时的北宋社会确实存在很大的社会问题,内忧外患搞得大宋江山风雨飘摇。王安石秉承着一腔热血,誓要靠自己的力量还这个天下一个朗朗乾坤,在得到了皇帝神宗的支持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活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57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37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96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8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5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0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2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4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7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9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83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