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上了一个除了正常工作外的活动项目,必须参加。除了每个人每月都要完成的学习要求和考试要求,我作为接口人还得安排会议,统计数据,撰写总结,提交汇报,要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按时完成。
今年有个哺乳期妈妈刚回来上班,因为活动平时的学习和填报已经开始抓狂,觉得事情太多了。另一位同事表示很佩服我,因为我做的更多。那位哺乳期妈妈说,他可能是喜欢吧。我苦笑,喜欢?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要么忍要么滚。目前我还不想滚,那只能忍,可是这样会让自己憋出内伤,心理学上叫做“自我攻击”,那怎么可以?我答复她,我会心理建设,目光放到到对我有利的地方,一直对自己说,做什么都是一种锻炼,刚好组织协调、文档总结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我要利用机会把这个事情做好,变“必须做”为“我想做”。这个心理建设做了好几个月才起效果。但是有了这个经验,需要调整的时候可以快速适应。
上午另一个同事跟我抱怨,系统做的太复杂了,做数据分析还得点开按钮一个一个看,太费劲了,然后给我发了一个抓狂的表情。我回答,既然必须要做,就慢慢地点完吧,抱怨只能自己给自己添堵,结果就是更加讨厌这件事情更不愿意做。她还是蛮有觉悟,回了句,有道理。
中午跟老弟视频。他去美国交流学习快要回国了,本来满满当当的箱子已经够费劲了,好几个师兄师弟还找他帮忙带东西。用他的话说,“好几千一个的包一买十几个跟搞批发似的,这么有钱还舍不得几百块钱的邮寄费,非要让带回去,我还得背回家再背到学校!“手机这头都能感觉到他传递过来的厌恶。是呀,我说,这样的人不知道体谅别人,确实让人讨厌。要不告诉他带不了,东西太多了。老弟说,那不行,以后项目上还有其它合作,不好拒绝的。既然如此,我跟他讲,那就当做给以后的项目做基础,诚心诚意给人帮忙,心不甘情不愿只给自己添憋屈,人家还会感觉到你的抵触。老弟经历相对较少,不知道他能不能听懂,希望他不要跟自己过不去。
其实这个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达到目标。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家都奔着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奔跑,如何让有限的精力尽快满足低层次的需求,而不是因情绪和意愿自己给自己添堵,决定了奔跑的速度。
愿大家都能内外一致,顺畅无比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