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第一要务是生存,而不是思考。驱动人学习的是好奇心。好奇,所以想了解更多,思考更多。
丹尼尔·T.威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大脑模型。
这个模型包括相互关联的两大部分,一,环境,包括可看、可听、可闻、可触摸的事情,待解决的问题(试卷的题目、书籍文字等),二,记忆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部分,工作记忆保存我们在思考的事情;长期记忆储存我们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
我们前面说过要节约利用意志力资源,其中一个建议便是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这其实跟工作记忆区的工作原理有关。当工作记忆被塞满,我们会有一种压迫感,这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效率,所以专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方法论,否则会深陷临时紧急事件的泥沼。
工作记忆与环境交互,我们不仅仅会意识到环境中现实存在的东西,比如狗叫、花香等,还可能意识到当时不存在的东西,比如某个久未见面的朋友的模样、小学毕业时的学校校园。或许这就是“走神”的原因。
断舍离的流行,应该也是切中太多人不专注、走神的问题,不仅现实环境要断舍离,大脑的工作记忆区也要断舍离。
长期记忆区存储的知识包括具体的常识性的知识和抽象的一般性的知识,比如国旗的颜色,自己家的地址,乘法口诀表,基本的几何定理,对于自由、平等的看法,如何利用word写论文、如何投资中国股市、某些方法论知识等。
对于长期记忆区知识的的利用,“调用”很关键。如果不调用,他无法进入工作记忆区,也就等于没有这些知识。调用就需要建立目录索引,而大脑中的目录索引,对应的就是所谓的“知识结构”,而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或者说“模式”),也是菜鸟和专家的一个重要区别。所谓书呆子,从大脑模型的角度看,就是知识没有体系化,不会调用知识。
我们人人都拥有这样的大脑。不同区域的交互,让我们有了思考。而学习就是建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
上文:要学会克服心理的疲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