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作为整理师,我经常被咨询这种问题:电脑文件太多了,找文件找不到,怎么管理更高效呢?
整理电子信息的时候,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分类保存。
疫情期间,你最怀念的购物场所是哪里呢?超市!想象一下,如果超市现在临时搬到了一个大的露天场所,所有物品,来不及分区,来不及分类,统统摞在一起,形成一座3米高,20米直径的“小山”,会是神马场景?
如果里面有些细碎的物品,还被装到了大大小小的箱子,箱子编号是1、2、3……,现在你的任务是:找到一双蓝色家务手套、一个电动剃须刀、一节5号电池。
有没有很崩溃?
这个场景,像极了使用了一年以上又没有恰当分类的电脑。
所幸,超市不是这样。他们会把卖场分成不同的区域,给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名字:食品、服装、炊具,所有物品都会归到某一个类别,摆放到对应的区域,你想找什么可以通过区域名字去按图索骥。
我们对电脑文件的管理也是这样,对硬盘的分区好比超市的不同楼层,里面的文件夹好比楼层里不同的区域,文件就好比一件件货品了。每当产生一个新文件,我们要尽快把它归到对应的文件夹,以后再找就简单了。(具体的例子,略)
做好分类保存,养成分类保存的习惯,对于日后管理和使用文件实在是太有用了!
No.2
以上是用结论优先型模板讲电脑文件的整理。结论优先型的写作模板,由4部分构成:
1、先把结论说出来
2、然后说理由和根据
3、举一个具体的实例
4、最后进行总结——要么强调一下结论,要么就再去深挖一下对于结论的理解或者是展望。
等一下,这个模板有点眼熟,确定不叫“总分总”?确定不是“金字塔”?(我知道你想把新知识跟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是个很好用的学习方法)其实,很多模板,如果掌握熟练了之后,就会发现都是相通的。
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总分总,着眼点是整体结构上;
结论优先型模板,强调的是把什么放最前面——结论,所以它叫做结论优先,从整个结构来说,当然是总分总——开头是总的,中间分着讲细节,最后来一个总结。
金字塔型呢?当我们把文章写完的时候,会发现,结论肯定就是很少的,一段话或者是一句话,理由也是一大段话了,具体的实例可能就充满了各种细节,那么从最后的造型上来说,可以说是金字塔的。
实际上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去命名,其实它讲的都是一回事,定义成某一个名字,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论优先型”,是提醒我们一定要把结论摆在第1位。
敲黑板:模板的名字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不要在概念上争执噢。
采用结论优先的方式,为什么能说服?
人的大脑分两半,通常,左脑管理性思维,右脑管感性思维。
当我们听到什么内容的时候,大多数人不会马上开启左脑去接收,而是本能地用情绪去听,也就是说,用右脑在听。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喜欢樊登讲书的听友,如果发现今天推出的音频是别人的,听没两分钟就会关掉。
就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虽然你讲的可能很有道理,但是不喜欢你讲书的方式,他就不听。
想让对方接受,最有效的方式不是讲理,而是摆事实、举例子,用这些更加真实的场景和内容去唤起对方的共鸣,让他从右脑、从情感上接受你,最后再去阐述你的结论,就更容易让人信服了。
模型是死的,思维是活跃的,只要不断实践中练习和运用才能让它为你带来真正的收益。写作是没有捷径的,掌握模型后仍需要不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