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提出知行合一 (解决“分离”问题)
500年前,有一个人在单位上班
建议老板一些更好治理公司的方案
但被穿小鞋并处罚
派到偏远地区的分公司
在那里超级痛苦,也就有了些启发
他的同事和前辈
在公司营造了一种风气
就是多思考,多学知识
只要顿悟了,就能解决问题
公司把这风气当作公司文化
造成了很多问题
他获得的启发是
解决问题和多学知识,是一回事
每天把自己工作干着走
一边干就在一边思考一边学了
带着思考和学去干,也是学
干着遇到问题,去学着解决
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干出更好效果
“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明)王守仁《传习录》
为什么知行合一有效果(解决“真实”问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明)王守仁《传习录》
不知道,所以没干,正常
不知道改革开放了
所以没有去做贸易,正常
不知道电商可以当卖家
所以当了十几年买家,正常
不知道网络项目可以变现
所以一直拿app当娱乐,正常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明)王守仁《传习录》
但当知道了网络可以变现
就应该去试验,去倒腾
直到自己提现到1分钱以后
就应该相信,坚持
读了一本书有启发
就应该直接开干去试验
没有转换成行为和结果
其实就不算真的读懂了
能不能行动起来
检验是不是真的明白
是不是真的明白
要看行动能否达预期
为什么自己要知行合一(解决“关联性”问题)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明)王守仁《传习录》
看过关于财富的书
但是只记得某些精彩的句子
并没有实现财富的增长
看过关于知识的书
但是只记录了些很厉害的话
并没有掌握这些思维模型
做过关于赚钱的事
但是只是体验了皮毛
并没有指导思想去坚持
做过不少成长的事
但是只是觉得很特别
并没有去有效积累经验和反思
以前的学习和做事关联性低
做事就是做事,最原始的做
学习就是学习,最原始的学
过去的所有经验和结果
已经证明了不知行合一是如何的差
接下来的所有做和学
需要证明知行合一是如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