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雕龙》课程结束了,但学习还可以继续,钟老师希望获得离别诗一首,但我学疏才浅,写不出,所以,也不强求自己了,这几天写《闻心雕龙》课后总结其实也写的不尽如人意,写了这一点 忽略了另一点,我总是对自己感兴趣 ,被触动的记忆深刻,但是,对于不感兴趣的往往就不甚关注了,所以,那些笔记里全是片段,但我的能力也只有这么多了,按照学习的心理规律,我现在最多处于认同阶段,还不稳固,经常会觉得学习太累,读书太累,上班太累,不想去做。好在因为认同,总会在放纵一段时间后回来。不过,我觉得这也不错。
今天按照钟老师的办法重读《论语》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
这里钱穆先生解释;子是男子通名,或是五等爵位尊称
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
我觉得以前的人是诵读,背诵,开始可以不求甚解,然后再不断的诵读,背诵,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所读之书的具体含义,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视角和理解。学做觉讲,其实也有觉知,觉察,体悟等意思。我对这一个字的理解可能不一定只是学习,接受,背诵,而是诵读,理解、记忆和应用。在日常生活里将这一套行为准则进行应用,并体会和感悟,一点一点的累积。我最尊敬的南环瑾先生也说过,论语就像粮食店,每个人需要,他认为:学是指思想,而非单纯的文化知识。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去体、感悟、应用。
时习:此有三说。
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
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
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我的理解:第一层学习按照年岁,个体的自然成长规律,什么年龄学习什么内容,按照人的自然发展来合理安排。
第二层按照不同的季节特点,安排相应的内容,技能学习,按照不同的时节,安排符合季节特点的学习内容。
第三层,则是每日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要有张有弛,有文有武,有闲有学来,而不是一味的苦读书,读苦书。
我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最初通过诵读,背诵,记忆来学习思想,虽然不太理解,但是按照自己的年龄,此时此刻的季节,此时此刻自己的状态,寻找自己学习的规律,按照规律来学习,实践,在这样的自己舒服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在突然顿悟的瞬间,内心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