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和爸爸妈妈牵手走在大街上,幸福美满。好死不死对面来了个熟人,好死不死你刚刚结束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这个熟人好死不死地隔着八丈远就开始喊:“张三啊,你家孩子考多少分?”或者“张三家孩子啊,你考多少分?”
接下来的对话
↓
充满骄傲或尴尬的笑容、八卦或淡定的心情
↓
继而是良心的问责和人性的拷问
↓
结果是父母的循循善诱或是暴力沟通。
…………
相信每个宝宝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朋友,每个宝宝的隔壁都有这样的邻居,每个宝宝的同学都有这样的家长,或者每个宝宝的父母就是这样的“叔叔阿姨”。
我讨厌他们,讨厌他们把学习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讨厌他们制造了我的家庭的“短暂不和谐”,讨厌他们在学习这种非必要竞争中一定程度上搞砸了我和朋友的关系……
而现在我要改口了,起码在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前,我讨厌他们。读完之后,我想感谢他们。这篇文章只是《沟通的艺术》中的链接文章:
《与小女孩们聊天》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丽萨·布鲁姆。她实际上想阐述一个“人际信息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翻译成人话就是:你对孩子说了啥会严重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她讲述了她在晚宴派对上遇见了朋友家的五岁小女孩儿玛雅,玛雅有着一头蜷曲的棕色头发,一双像小鹿一样漆黑的眼睛,她在亮粉色的睡衣里显得十分可爱。让作者也忍不住大声尖叫:“哦,玛雅,你真是太可爱了!看看你!穿着那件漂亮的百褶裙转个圈,再走个模特步,你这个小美人!”
但是她并没有那样说,她说的是:“玛雅,你最喜欢什么书?”
关于这个与脑补中大相径庭的开场白,作者是这样解释原因的:
如果你教会女孩子们外表是你第一件注意到的是,那么你就是在告诉她们外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这变相地等于让她们在5岁的时候开始节食,在11岁的时候浓妆艳抹,在17岁的时候做隆胸手术,在23岁的时候打肉毒杆菌。
这,很有道理。
且不论它在幼儿教育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算是对于现在已经成熟的我们也能刺激出极多的思考。文中还列出了一系列数据:“12岁以下的女孩携带睫毛膏,眼线笔和唇膏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5%-18%。25%的美国年轻女性更愿意赢得“全美超模大赛”的冠军,而不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就连成功的女大学生都在说她们宁愿性感,而不是聪明。”
在国内这种现象也可见一斑,如微博上隔段时间就会火起来的“小学生化妆比赛”,如我们身边整天要死要活要减肥的同学们……说实话,看到小学生们拿着化妆工具描眉画眼,我心中比好玩更多的,是疑问,她们不是应该有更纯真与洒脱的生活方式吗?为何被安放在梳妆台之前?
我并不是反对化妆,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我只是要分清本末,要批评这个“看脸的时代”带给我们的浮躁与空虚。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女孩子化妆,是为了自己爽,不为取悦任何人。另外也是更重要的:最先被尊重和注意的,应该是我们的头脑价值。
这也就是我突然想到那些叫喊着问我成绩的叔叔阿姨们的原因,虽然那时的我是“心惊肉跳”的。但现在转念一想,他们至少是基于“E同学的学习能力对我家孩子造成了威胁”而提问,是对我的肯定啊!试想,如果他们见到我就问“你怎么又胖了?”、“你眼睛小了”、“你脖子粗了”……现在我应该不会对肥胖泰然处之,并认定我是知识的新娘。
他们的方式虽然太过市井,却在小时候的我心里,阴差阳错地明确了什么是他们所看重的,什么是我应该看重的。网上很流行一句话: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从这句话来看,才华和人品,才是真正锁住一个人的必备特征。你也会说,你看没有颜值就没有开始啊!我的回答是,一个成熟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外表而评断一个人。当然,干净、利落的外表,是对沟通双方的尊重。
与向我们的女孩子们传递全是错误信息的文化相比,这只是一次微小的反抗,是一次朝向女性头脑价值的微小推动,也是一个塑造有目的的角色的重要瞬间。下次当你遇到小女孩的时候,试试这个方法。问问她正在读什么书,喜欢读哪些又不喜欢读哪些,原因是什么。记住,这里并没有错误答案,你只是在进行一场尊重她头脑的谈话。
所以
我们不仅应该欣赏女孩子的美貌
更要尊重她们的头脑
《沟通的艺术》中为我解答的其他问题:
Q1:怎样认识自我?
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只有微量的、甚至没有自我认同感。我们是在别人诠释我们的过程中才逐渐明白了自己是谁。虽然自我的某些特征十分明显不需要他人塑造,但是我们赋予他们多少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意见。这里包括重要他人(家长,老师,朋友等),社会比较(如拿自己跟荧幕上的明星比较)。
《沟通的艺术》中关于接受一个更正面的自我形象的建议:
1.对自己有真实的认知
2.有切合实际的期望
3.要有改变的意愿
4.有改变的技巧
综上,如果你想获得自我认同,应该要走出去,多和人交流。
Q2:网友为什么大多数见光死?
少了后设沟通的暗示,我们很容易在网络中把对方塑造成完美形象。两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袒露心声或者提出疑问,形成更大的人际吸引力。沟通行为学家将此形容为超人际沟通,它会加速双方对个人话题的讨论及二者关系的发展。这或许就能解释见光死的原因。
掌握最新的沟通技术不能确保拥有最基本的交际能力。成功的人际关系遵循的还是古老的方式,它们的意义不会因为比特、字节和money而减少。
综上,没有任何方式,可以与面对面沟通相比。
Q3:爱说话的人也会在沟通中感到力不从心吗?
爱说话不代表会说话,总是沉默也不代表是loser,因为沉默有可能是金。
沟通地越多不代表沟通的越好,肖大神说:过满则亏 就是这个道理,有效的沟通有可能意思根本就不在字眼里,甚至一些成功的沟通并不建立在彼此理解上。有证据显示,熟人之间发生误解的概率比陌生人更高。令人满意的关系有时反而来自不彻底的了解。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尺度,切记张弛有度。
《沟通的艺术》中总结了几个沟通高手的特质:
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
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
掌握表现行为的技巧
认知复杂度
同理心
自我监控
承诺
综上,沟通是一门艺术,有系统的技巧和方法,多说,不如巧说。最重要的是,当你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看一看源头,也许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沟通去解决的问题。
Q4:对于朋友的价值观我无法苟同,我应该改变TA吗?
除去对大是大非的基本判决,E同学认为价值观有高下,但没有对错。“懂事”之后,要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还有无法论断的灰色地带。当别人不符合我们的文化教养时,我们几乎本能地倾向于认为他们的习惯是“错误的”。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沟通的艺术》给我的答案是:开放心胸。沟通高手们倾向于认为那些人之所以与我们行事不同,只是因为他们遵循的规则已经支配了他们一辈子。
综上,在很多领域中,有一个恒久远的原则贯通其中——兼容并包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