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张嘉译改名“张嘉益”的消息引发热议。官方微博已经更名为“张嘉益工作室”,新剧预告片里也用了新名字。
新闻一出,议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针对改名本身。有人分析,张嘉益身患强直性脊柱炎,多年深受病痛折磨,改名寓意“身体有益”。
更多的人,还是聚焦他的作品和演技。张嘉益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实力派。
陈道明曾评价他:“外形条件在男演员中不占任何优势,之所以能成为粉丝喜欢的男神,都是靠后天努力。”
他于北影表演系科班出身,却不是老师眼中的演戏苗子。相貌平平,无过人天赋和突出才艺,在班上并不出众。毕业时,北影教授、著名表演艺术家马精武对他说:“你的形象受局限,可能毕业后不会演主角,更多的是配角,但你要坚持。”
可他连演配角的机会都没有。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一直干着打杂和跑龙套的活。或只有两三句台词,或一顿粗暴打杀,或蓬头垢面认不出。
他就这样陪跑10年,拿着微薄的工资,时不时还得“啃老”,发小都替他不值:“你上了几年北影有啥用,到头来还不是和我们一样。”
25岁,他得了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病被称为“不死癌症”,发作起来疼痛难忍、脊背僵硬,难以治愈。每天早上,他都要早起一个小时,用热水冲后背,直到变软能活动,才能开启正常的一天。
那时候,他觉得自己会随时改行。身体受限,无法拍戏的时候,他每天至少看两部电影,揣摩演技。据说,他把家附近三条街的录像带都租了个遍。
2000年,张嘉益30岁,决定做北漂。家人朋友不理解,觉得制片厂毕竟是铁饭碗,再不济可以搞搞内勤,生活总是过得去的。可他想赌一把,“再不来北京就没闯劲儿了,专业也要荒废了。”
在北京,他住地下室、吃方便面、没有像样的衣服,日子过得清苦。当时,他的很多同学都在演艺圈有一席之地,但他要强好面子,不求人,一开始只能做剧务,后来才渐渐有了戏拍。身在异乡,没名没钱,遭白眼受挤兑是家常便饭。
第一部“正儿八经”的戏,还是好朋友、导演刘惠宁拉他去演的电视剧《前世今生》,渐渐地,张嘉益在圈内混了个“脸熟”,有了些人气。
《国家使命》《半路夫妻》《国家形象》等剧中,他出演男二号,还主演了王小帅的电影《左右》。演技受到认可,但戏红人不红,总是“差那么一点”。
直到2009年的《蜗居》演宋思明,这个原本设定的反面角色,让张嘉益一夜爆红。他演绎了人性的复杂。有贪婪,有克制,有隐忍,有迸发,人物层次格外丰满。一时间,宋思明引爆了女性观众的热议。
39岁的张嘉益,也成了“大叔走红”的代表人物,从此片约不断,部部都是热播剧。《心术》中妙手仁心的医生,《悬崖》中舍身为国的共产党特工,《白鹿原》中磊落仁义的白嘉轩。除了这些大戏,《一仆二主》《美好生活》等国产家庭剧的“国民老公、国民老爸”,也几乎被他包圆。特别是去年大火的《少年派》中,张嘉益演的“佛系慈父”林大为,一秒钟就将观众代入。无数网友感叹:“同一个世界,同一款直男。”
这十年,他把飞天、金鹰、白玉兰和华鼎奖拿了个遍,也成为老少通吃的“师奶杀手”,收获了超好的观众缘。吴昕不止一次表示,喜欢大叔型,喜欢张嘉益。朱媛媛称张嘉益有魅力。
与他做过多次“荧屏CP”的闫妮也表示,张嘉译私底下是个暖男,“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他都兜得住”。这次闫妮获白玉兰奖后,也直夸张嘉益名字改得好,因为总是“对别人有益”。
18年龙套,9年北漂,1000多集电视剧,这是一个演员可贵的执着和坚持。被曝改名后,有人拍到了张嘉益花白头发、弓腰驼背的近照。张嘉益曾说,希望自己“70岁还能演老头,耗也要耗成表演艺术家”。他将名字改为“益”,也许正是一份祈愿。
@极昼之光2020 张嘉益的成名经历告诉我们:
01我们过去走过的路都是一种经历,经过时光的沉淀后会变成财富。10多年跑龙套生涯也给他带来了生活阅历的积累,病痛后潜心钻研演技,即使处在人生低谷也不放弃,如同李安在家担任“家庭煮夫”,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02 天赋决定不了什么,“泯然众人”的伤仲永不是偶然,勤能补拙,后天的努力至关重要,我们大多数都不是天赋异禀之人,我们付出多少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03 外在机遇、环境和人脉很重要。树挪死,人挪活,当一个地方看不到希望和未来时,要敢于折腾,换换环境会带来新机会。如果张嘉益继续留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生活会很安逸,也不会有今天张嘉益的改名事件了。
04 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去做。张嘉译30岁决定北漂,临近40岁才成名,40岁以后才如开了挂一样,片约不断,红极一时。做影视明星需要外在很多条件。有一个10000小时定律,如果做事能专心致志达到10000小时,譬如写作,也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