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的最后一首就是《子夜吴歌·冬歌》。按照春歌、夏歌、秋歌的惯例,冬歌也应该有一个风物,描绘一幅景致,体现四季的心情。但是李白偏偏就不按套路来,最后一首一定要与众不同,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冬歌不写景,没有专门的起兴之物,单刀直入写人叙事。但是四时歌讴歌勤劳女性的主旨是不会变的,这首冬歌也是描写思妇冬天为丈夫赶制寒衣的故事,与秋歌描写群体人物不同,冬歌描写的是个体的故事,使得这个故事更有画面感,更具趣味性。
开头两句就营造了一幅紧张忙碌的气氛,让读者快速进入场景。驿使突然告诉思妇明天一早就要出发边地了,有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带给戍边丈夫的。面对这个惊喜,思妇着急了,事出仓促,措手不及,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想转交丈夫,但是一夜也来不及准备,怎么办呢?思妇决定连夜赶制一件棉衣。这里诗人用了一个“絮”字,为什么不用“裁”“剪”“制”“缝”?这一个“絮”字道出了思妇浓浓的情谊。冬天寒冷,生怕丈夫的寒衣不够暖,絮了一层又一层,总觉得不够,每絮一层都代表思妇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第三四句描写了思妇冬夜絮棉衣的场景。诗人没有描写皑皑白雪体现冬日的冷,而是通过思妇抽针把剪的感受来突出冬日的寒冷。每抽一针都被金属的寒冷刺痛一次,更不用说那么冰凉的剪刀了。光写冷可不行,体现不出思妇的美,所以诗人用了“素手”两个字来映衬思妇的美好。事实上,这双“素手”和春歌里秦罗敷的“素手”可不一样。罗敷是十几岁的小女孩,真的是有一双素洁白净娇嫩的双手,而做惯了女红的思妇的手可能是粗糙、皴裂、干瘦的。但是现实主义会破坏大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诗人用象征主义的写法让思妇和罗敷一样有一双“素手”,为的是体现她的“素心”。因为冬夜抽针把剪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美好的素心,思念之情寄托在纤纤素手上怎能不美。同时在这冰冷的女红活背后,我们又感受到了一颗火热的思念之心,天冷而心暖。
最后两句的描写又让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开头还觉得时间紧张,一个晚上的准备时间不够,最后又觉得路途太长,寒衣多久才能送到丈夫的手上。开头是驿使急切,结尾是思妇急切,剧情大反转,这种矛盾内心就是因为牵挂。
再整体回看《子夜四时歌》,春、夏都属阳,所以描写白天的景物,引用的是倾国倾城奇女子罗敷和西施的故事;秋、冬都属阴,所以描写的都是夜晚的景物,引用的是捣衣制衣的普通思妇形象。
从青葱如春桑般的小女孩到明丽娇艳如夏荷的大姑娘,再成长为经历离别秋思的小媳妇,最后锻炼成不仅能独自挑门立户还能抵御冬寒照应千里之外丈夫的成熟女性,这四首诗连起来其实就是女性丰满美好的人生成长四季。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下最后一首
《子夜吴歌·冬歌》
唐代: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