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和和在考虑换工作时跟我提起:“35岁是个坎。”他说,这个年龄意味着在人才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因为很多企业的招聘条件里明确写着“35岁以下”。
起初我并不以为然。以我所从事的幼教行业为例,我始终认为:专业能力和经验的积累才是衡量一个教师价值的标准,因此,这个领域里并不存在明显的年龄焦虑。
今天与一位外地园长交流,她所在的园所和我们一样,都是由体制内转制出来的,背景相似、理念相近。在聊到各自园所的现状与发展时,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不得不承认,在转型过程中,一些“老员工”确实是最难改变的那一群人。他们往往存在固化思维,习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节奏,这类人属实让人头疼。
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年龄本身,而是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年长的教师都如此。我一向认为,一位优秀的老师,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长期的积累,她们能够迅速从孩子的行为中判断出问题的根源,给出有效的调整方案,甚至能够在家庭教育方面提供专业指导。这样的老师,是家长梦寐以求的。例如,台湾“特色小小班”的创始人周园长,或上海的名师应采云老师,都是以经验丰富和专业高度著称的典范。
要成为这样的名师,并不难。通往成功的路上其实并不拥挤——只需要持续热爱、深入钻研。可惜的是,能够真正看清这条路并坚持走下去的人,始终只是少数。
所以,年龄焦虑,并非源于年龄,而是因为停止了学习与成长;被淘汰的,并不是年纪大的人,而是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为团队创造不可替代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