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底离职到现在已经快3个月了,除却在家里休息的世界,我找工作满打满算也有大半个月了,至今没有收到一份满意的offer。朋友都劝我说,今年大环境不好,你不要太着急。但我心里明白,其实跟我自身也有很大关系。
前不久,偶然接到了阿里的电话,面试官跟我简单的沟通了一下之后,让我去公司面聊一下,面试的职位是“商家运营专家”。我之前所在的公司主要做的是流量生意,自己的工作内容更多的是偏向于C端运营,没有过偏B端的商家运营经验,但这毕竟是个很好的机会,我还是想试一试。我觉得运营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只要了解一下相关的内容,找到和我之前经历的共通点,应该还是很有机会的。于是,我开始疯狂在知乎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两个平台上搜索商家运营的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在之前的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我浏览了几乎所有商家运营的回答和文章,发现回答者和作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成长中的商家运营人员偏向于讲述他们在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成熟的商家运营人员则更偏向于讲整个运营体系,他们将自己的运营经验形成一套理论,从概念到方法论到实际操作,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我不由地回想了下自己的工作过程,总是碰到问题,解决问题,机械化地完成总结,却从来没有去总结过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可复制的经验,缺少自己的方法论。有时候会心血来潮地整理一下近期的经验,但也没有长期坚持。
突然想起之前公司的一个运营总监,她才来公司的时候总给人特立独行的感觉。我们公司是呈半弧形状的办公空间,研发人员坐在弧形的这一头,运营坐在弧形的那一头。互联网公司的氛围整体比较轻松,大家在穿衣打扮上也都比较随意。由于运营和研发在工作上会交流比较多,所以她需要经常找研发沟通。每次她一走动,总会引起注意,偌大的办公室里,只有她急促的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经过我们身边时,总是会有人相视一笑,觉得她是个异类。但其实除了这点特殊性,更多的是公司里的很多人不是很看好她。说实话,我也不是很看好她,听说她在之前的公司是负责市场的,做市场跟运营在工作内容上差别还是很大的吧。果然,不到一年,她就离职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人说她进了阿里,大家又是一阵唏嘘。
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加了她的微信,之后就不时地看到她的一些动态。首先让我感兴趣的是她今年分享的她在自己公众号上发的一篇2019年的年度总结,从工作、学习、生活三个方面做了总结,还在里面写了2020年自己的规划,整篇文章长达万字,我对她生活方面的总结印象很深,因为她做了很多跟她外表不相符的一些事情,去各个国家学习潜水,在这个年纪开始学习钢琴这样的乐器,有人说,看,她多会包装自己。对她有偏见的我也很快认同了,有些人,能力不咋地,就是会包装。
昨天晚上,我刷朋友圈,偶然看到了她的动态,便进她的公众号翻了翻。没想到从2018年开通公众号到现在,她一直在坚持写作,分享自己对热点事件的看法,分享自己最近的一些感悟,还有时不时的工作总结。在她的动态中,她从阿里的培训学员成功毕业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并完成了一个历时4个月的项目。在这个经历中,她不断地更新着自己对行业、对运营、对沟通的看法,并通过文字输出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原来,这才是她做到运营总监、进入阿里的核心竞争力。
今天和我的前领导聊了会儿天,她在我离职之后最终决定10月底离开公司,但令我惊讶的是,她已经拿到两家公司的offer,一家是阿里,一家是国企,她最终选择在家的国企。我很惊讶,问她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她说其实也是运气好,她从打算离职开始,就已经在看机会了,当时也是闲来无事,就运营了个公众号,把写的东西发在了樊登读书上,刚好家里的一个阿姨看到就转发给了国企公司的董事长,就这样她顺利地拿到了面试机会并最终拿到了offer。我突然发现我的很多决定其实都是临时起意,缺少规划,而真正的机会其实永远留给了那些充分准备的人。
最近的面试经历和所见所闻让我不得不稍稍停下脚步,反思下自己。我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短期内找工作的困境,还有长期的自我提升困境。这需要我去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去正视和解决它。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决定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出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心得和经验,得出自己的工作方法论。而对于长期的自我提升,需要克服自己的懒惰思维,将单纯的知识输入变成反输出,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保持知识的更新和迭代。同时做每一件事情之前,要学会做规划,提前做准备。最后就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处境,只有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解决困境。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