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庄子的自传
第一篇
逍遥游——不玩游戏
1.不解——不同
2.不玩——出世
3.没用——所以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第二篇
齐物论——我的游戏
1.人——无聊
2.自然——整体平衡
第三篇
养生主——保护自己
1.原因——满足
2.方法——相互理解
3.作用——安定人心
第四篇
人间世——人的游戏
1.不真——虚伪
2.不择——不择手段
3.不爱——不信任
4.不保——牺牲
第五篇
德充符——什么是美
1.内美——美由内而外
2.无情——智慧由外而内
第六篇
大宗师——什么是大道
1.真人——出世又入世
2.命运——随机不可知
第七篇
应帝王——理想社会
1.人本——教育重要
2.不服——老师重要
庄子内篇——庄子的自传
第一篇
逍遥游——逍遥,没用。游,游戏。逍遥游,不玩游戏。
1.不解——我隐居了,你们非议我,和我闹矛盾,是因为你们不理解我,你们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因为我们是这样不同的两个个体,就像蜩与学鸠和大鹏鸟,朝菌晦朔和楚之冥灵。
2.不玩——我为什么隐居,因为我不玩你们这个游戏。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说,我觉得你很厉害,你在这个游戏赢了,你也觉得我很厉害,也想让我赢,不,我不玩这个游戏。
3.没用——惠子说,你不玩这个游戏,那一定是你太菜了。我说,我是不想玩这个游戏,我只是在这个游戏里没用,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游戏,所以不是我菜,我不菜。
第二篇
齐物论——齐,平等。物,大自然。论,认识。齐物论,我的游戏。
1.人——我为什么不玩这个游戏呢,因为我觉得这个游戏无聊。孔子墨子他们争论个没完,我觉得他们也无聊。什么对与错,什么好与坏的标准,都不会有一个定论,因为都是人用自己的语言对大自然的解释,人话可以由人改变,人话怎么说是人说了算,难道大自然的变化也是由人决定,是人说了算的吗,这就超过了人话的作用的界限。争辩是因为还有看不见的一面,是辩有不见。现在觉得什么好或者坏是因为尚且太早的定论,是且大早计。
那么到底什么是对呢,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也不能什么也不做等死吧。我说,圣人有大道,做什么都是对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身体健康,形貌俊俏,耳聪目明,所以他们有信心和底气把事情做好,所以他们对内无所求,但是他们在对外则有所求,优秀则遭人嫉妒,所以他们只求别人不要伤害他,所以他们必须要去爱所有人,爱所有人就是仁,仁则所有人爱你,希望你想做的事能成,所以即使尧伐宗、脍、胥敖看上去是不仁,实际却是对的,所以尧能在这个游戏里赢,是因为大家想让你赢,就连尧的对手也是,而从这一看,尧赢了这个游戏又有什么好高兴的呢。
2.自然——那我玩的是什么游戏呢,他们玩的是人里的游戏,我玩的是大自然里的游戏。而人也在大自然之中,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有限的影响着大自然,也会有限的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它们是一个整体中的许多平衡中的一个。大自然是巨大的一个整体,整体就会有多面,而多面共存则是维持了一个平衡,所以每一面都应该被尊重,幸运是重要的,灾难也是重要的,开心是重要的,伤心也是重要的,这就算齐了,齐了做事就平衡和谐。丽姬不齐,被晋国俘时哭的伤心,入晋做王妃后开心了,我齐了,所以我隐居的生活困苦也不伤心,楚威王请我作宰相名利双收,我也不怎么开心。
那为什么圣人仁,顺应自然的平衡,就做什么都是对的呢。什么是对,对就是一对,两只手是一对,两个人是一对,要相同才是一对,圣人仁,圣人则与天下人相同,圣人顺应自然的平衡,圣人则对大自然的每一面都尊重,所以圣人做什么都对。
第三篇
养生主——养,保护。生,人生。主,中心。养生主,保护自己。
1.原因——我为什么要齐呢,因为我害怕,如果是我被使用的话,我会被用坏了的。因为我满足了,所以我选择了齐万物,这样我就不会不择手段的去牺牲自己的人生而换取他们游戏里的赢,从而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主要是因为这个。
2.方法——我是怎么做到齐的呢,我是靠两种对立的经历得到的经验,我既经历过这一边的角色体验,又经历过和它对立的另一边的角色体验,之后我就理解了对立的双方,因为我既是过这一方,又是过另一方,我既做过大鹏鸟,又做过蜩与学鸠,就像庖丁一样,既了解过牛的外面,又了解过牛的里面,所以庖丁解起牛来,就恢恢乎游刃有余了,就因为这多了一份的经历,庖丁在解了牛的同时,保护了自己的刀不去碰那没必要碰的东西。
3.作用——齐了以后,可以安定人的内心。秦失吊唁老子,三号而出,老子死了,秦失是好朋友本来悲痛万分,但是秦失想保护自己,所以选择了齐,齐生死,生也重要,死也重要,他站在死去的老子的角度看自己,他理解了一下老子,觉得老子也没有想让他太伤心的意思,况且人也不是一下就死了,前半生生命逐渐旺盛,是在走上坡路,后半生生命逐渐衰老,是在走下坡路,最终回到原点,多么对称而美妙,难道非要走丢了才开心吗,所以他三号而出。所以秦失不是不伤心,而是他太害怕伤心,从而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第四篇
人间世——人的游戏
1.不真——我的游戏是这样的,他们的游戏是怎样的呢,首先,他们的游戏是虚伪的。
颜回欲游说卫国,孔子一把拉住他,告诉他,别去。因为孔子看得出来,颜回嘴上说着去帮助卫国,治国救民,其实颜回是想张扬自己的才华,为自己谋名利,孔子怕卫国国君烦他,万一把他杀了,颜回自己命没了不说,传播出去,我这个当老师的多丢人呢。
由此可见,人的游戏里,虚伪不真实是一直存在的。
2.不择——楚王派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叶公子高作为使者压力很大,来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教导他说,你实话实说,别耍小聪明就好,以智巧相争,刚开始明争,之后就暗斗,后来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至于引起风波。如果你以自己明知是假话而以为别人不知道为乐,别人就会想,拿我寻开心,看不起谁呢,要跟我较劲是吧,那我就跟你斗一斗,而斗的过程往往不是一件事,而是很多互不相干的事。
由此可见,在人的游戏里,如果虚伪没有达成共识,默认别人诚实的话,争斗就会明里暗里的,不择手段,从而使局面失控。
3.不爱——颜阖将要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觉得不用戒尺打教不好,用了戒尺怕危及自身,于是来向遽伯玉请教,遽伯玉说,我理解你想把这件事做好的心,但是卫灵公太子不会理解,你太过关爱他的话,他会觉得你是在卖弄炫耀而不服气,会不想搭理你,所以你还是别用戒尺了,顺其自然吧。
由此可见,在人的游戏里,如果虚伪达成了共识,默认别人不诚实的话,就会相互怀疑,失去信任,从而使人们感受不到别人的关爱,也无法爱别人。
4.不保——人的游戏里,为了赢,为了换取别人的支持,使自己的人生受到了牺牲。
栎树能活的很长久,因为当作什么的材料都不适合,所以没有被砍倒,用来造船、做棺材、当房梁。而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适合种楸、柏这样木质细密的树,非常有用,长大了就被砍了作栓猴的木桩、豪宅的木材、棺材的独板。支离疏是个残疾人,下巴长在肚脐下,两条腿长在胸两旁,却因为没用而不被征为兵卒,不用去服劳役。而楚国有个隐士叫陆接舆,他嘲笑孔子说,你虽是个有用的人才,却因为有用而被用,压抑了自己的内心,牺牲了自己的人生,来换取人里游戏的赢。
第五篇
德充符——德,德性,充,饱满,符,标志。德充符,什么是美。
1.内美——人的游戏里是无聊丑陋的,那什么是美好的呢,圣人是美好的,而圣人形貌俊俏,是由内而外的。
鲁国人王骀断了脚,却不以为然,他作为老师不教书里的东西,只坐着不说话,学生们也感到满载而归。卫国人哀骀它形貌极丑,人们却都愿意亲近他,鲁哀公召他相见,开始果真觉得很丑,但是相处久了以后,鲁哀公却感到离不开他。孔子是鲁国人身体健全,与鲁哀公谈话,孔子的言论让鲁哀公感到很有收获而折服。他们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德性美丽,使他们的外表变美,使别人得到了熏陶。
2.无情——而圣人耳聪目明,是来源于对外界的见识,和之后在内心的思考。
因为有不断的思考,所以在与人相处时精神上是有自己的自信的,所以能包容自己,也能包容别人。申徒嘉是郑国的一个断了脚的人,他和郑国的一个政治家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嫌弃他是个断脚之人,申徒嘉说,以前有人笑我残疾,我非常愤怒,跟随先生学习十九年之后,却不感到生气了,我虽然形体不健全,但是我富有的是精神,所以你嫌弃我我也不难过。况且我们拜先生为师,是来求同学习道德的,不是来存异比较形体的。
因为有不断的见识,对世界的了解就会越来越全面,见到什么事都觉得正常,都觉得可以理解,都觉得见怪不怪,所以在与自然相处时的情绪是平稳的,冷静的,以至于是冷漠的。
庄子感性大发,通晓一切的圣人呐,有人的形体,却没有人的情感。有人的形体,所以与人相处;没有人的情感,所以是非不能影响他。渺小啊,所以与人同类;伟大啊,所以与自然一体。
惠子说,你别逗了,人怎么会没有情感呢,我说,我怎么逗了,我说没有情感,是指不因别人表达出的是非好坏而产生情感,人们对语言文字有情感,是因为还处于一个学习和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还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畏畏缩缩手足无措,圣人对世间万物了然于胸,已不需要借助人为规定的文字感受和想象世界,而是顺其自然的流露出人在大自然里最原始的,最真挚的,返璞归真的情感。
第六篇
大宗师——宗师,道。大宗师,什么是大道。
1.真人——懂自然的规律,懂人为的原理,这就是认知的极致了吧。然而认知终究来自于人,人的认知又终究来自于变化的世界,所以肯定是先有的真人,才有的真知。认知的极致,我把它叫做真知,圣人的极致,我把他叫做真人。圣人顺其自然,真人影响自然,圣人在自然规侓和真人的影响下怡然自得,真人在顺应自然规侓的前提下,影响世界发生改变,圣人做什么都是对的,真人是在做什么都对的基础上,决定了什么是对的,也就是去思考了一下现在的社会的规则和事物还能不能适应现在的变化。
庄子眼中的真人,不以众凌寡,不自恃成功,也不图谋世事,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做什么事都能找到办法,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不烦扰,饮食不求甘美,呼吸深沉绵长,连生死也无法打动他,一副踏实的样子,气息通达全身,而众人气息仅存喉咙,争辩时理屈的人,言语塞在喉咙里,像要呕吐一样难受,凡是嗜欲深的人,他的的天赋灵性就浅薄。真人不因自己的欲望而强行违背自然规侓,他的心里什么也不挂念,他的容貌寂静安闲,额头宽平不皱,心情凄冷时像秋天,心情温暖时像春天,喜怒哀乐像四季一样自然运转,顺应万物的变化而没有人知道他的底蕴,用兵灭掉了别的国家,却不会失去人心,利益和恩泽施及万世,却并非有意爱人,对人没有亲疏之分,做事没有利害之分,不追求名声也不压抑本性,被役使是受役使世人的自己所役使,被安适是受安适世人的自己所安适。真人与人以义交往却没有朋党在身边,好像有短处却又无所承受,看上去特立独行却不执着顽固,看上去胸怀宽广坦荡却不虚荣浮华,看上去高放自得,无所限制却又好像喜欢封闭自己,若知错能改,他内心愿意谅解,若需要尊重,他愿意搞点仪式,若委以责任,他觉得是不得已去接管事务,若崇拜成神,他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你我都可以都到的事而已。总之,他喜欢是一,不喜欢也是一,说一是一,不说一也是一,他今天说喜欢是他,明天说不喜欢也是他,喜欢也重要,不喜欢也重要,他在不停地变化,是因为他要维持一个平衡,他虽然在不停的变化,但是他也在不停的喜欢和不喜欢着一个事物。虽然从表面上看,他的变化反复无常,但是从本质上看,他个体内的平衡为一却又从未发生过变化,这样的人就叫做真人。
庄子说了这么多,总之真人和圣人的表现差不多,都是个体内多面的平衡,只不过真人比圣人多为社会做了一份贡献。也许你会觉得他们有点表里不一,确实是这样,但是绝不是虚伪,虚伪或是善意的,或是恶意的,但都是出于某种目的,人为故意的,而平衡则是无意的,自然而然的,只是出于尊重平衡,因为没有目的,所以就会让人感觉云里雾里的猜不透,让人不明所以,无法理解。
2.命运——世界的规律可以懂得,那世界的变化可以控制吗,不行。世界的变化是随机的,是无法知道的,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抗拒的。虽然从宏观上看,世界是平衡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从微观上看,世界的每一次变化都是随机不可控的。就像掷骰子一样,虽然你能肯定结果是其中的一面,但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结果。所以命运是不可控的,你只能接受它,因为你反抗了也没有用,这也算是可控与不可控的一种平衡,可控是重要的,不可控也是重要的。
第七篇
应帝王——理想社会
1.人本——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既然人对了做什么都对,所以育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最重要,如果天下所有人都是圣人真人,每个人都会自律,也就不需要统治者了。
原始时期没有文明,人们处于野蛮和混乱状态,现在社会有了文明,是因为有了教育,是教育使人们素质的提高,跟统治者怎么治理天下没有关系,所以统治者处于一个没有意义的地位,而社会最终的极致,应该是一个没有统治者但却有文明的社会,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原始社会一样没有人管理,但是却是文明的极致,也是教育的极致,是社会的返璞归真。
2.不服——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给人的感觉是,我喜欢你,我觉得你很有魅力,我被你所吸引,我愿意追随你,我觉得你的做法更好,我愿意模仿你,为了和你在一起,最终我成了你。
所以不是会教书的都可以去当老师,有魅力的人才可以让学生们受到教育,没有魅力的人做了老师以后,学生心里就会不服,学生想,我觉得你也就一般,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对你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一点儿也不服气,所以学生们为了弥补尊严的平衡,争名逐利,不顾牺牲也不择手段的成为了统治者,心里觉得,要我管你才对嘛,然而,这些学生满足了虚荣心,真正受到教育的庄子,就难受了,庄子想,你懂个什么就来管我,我用得着你管吗,你制定的那些法律,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你能少给我添乱么,这时候又轮到庄子不服了,所以老师都应该是有魅力的人,好让学生去追随。儵与忽自己觉得是为了混沌好,为混沌凿出七窍,混沌却因此死去了。
读后感
庄子和孔子他们是古代的两个可爱的小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