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圣诞节只是为了应景吗?是,当然是,so what?消灭圣诞节吗?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今天我们把圣诞节换成其他西方节日,诸如愚人节之类,我们依然在娱乐,谁又不是在机械被动地过节?
可是,传统节日又好到哪去?冬至到,就吃个饺子,发个朋友圈;春节到,那更就要应景了,不塞几个红包,不走几个亲戚,用有些人的话来说,那叫没有年味!
为什么说是应景啊,因为啊因为,人们怕自己显得不应景,显得不合群啊。用某一些人的话,叫不懂世事人情,不懂社会规则啊!
到底是谁错了?我告诉你,都错了。
年轻人爱社交爱消费,洋节便投其所好,精心打造一场消费主义的狂欢;传统节日成了长辈们熟络人情的日子,给面子过个节图个喜庆,节日是逃避尴尬和冷漠的借口。洋节怎么过,消费能力强的年轻人最清楚;传统节日要怎么传统,话语权在长辈的手里。
到底是谁错了,节日,还是人?过节,是谁在过?不是人吗?你为了什么过节,是节日决定的吗?
节日。节者,结也。它是人生阶段的一个小结,代表着又一段过往岁月的逝去。节日的英文是festival,festive是丰盛的宴席,一个人一家人亦或一群人各自拿出各自收藏了好久的食物,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围在一起,挥别昨日,翘首明天。
这是节日的由来,也是节日的初衷,是每一个节日最真诚最正确的打开方式。节日它从不属于那些沉迷消费的人,节日的盛宴失去春藏秋收的汗水就失去了灵魂。节日也从来没有要求过那些东奔西走的人情,结的是自己的过往,本应是一次自我的涅槃重生,找个借口去和他人尬聚,却也冷落了那个陪你许久即将消失的自己。
所以我们要过节,对于逝去的日子,我们需要一个了结。念王摩诘当年重阳登高潸然落泪,遥忆天涯兄弟,难过的是自己无法与挚友亲人畅饮雄黄,浇去胸中块垒,和过去的不悦不乐一刀两断。可是如今觥筹交错,怕是引得愁上加愁。教堂的钟声在12.25这天其实一如往常,只是当所有信徒垂首祈祷反省罪行时,他们找到了新的自我。收获的那一份心安,绝不是所谓一时的刺激和欢愉。节时不结,那个不堪的你,还会在那儿折磨,直至下一个年度。
人群中,总有胆怯者选择盲从乌合之众忙东忙西,他们恐惧自己的不合群,仿佛节日过得好不好,标准由别人说了算。忙活大半天,好不容易让自己看起来十分应景,可是一不小心把自己给弄丢了。这种心理太过普遍以至于我们都应该先问问自己,问问自己每一个节日是不是一直都遵循着某种流程。总结过往,传达与分享的节日意义,我们考虑过吗?
我时常想起小时候的那个除夕,外公外婆舅舅们和妈妈磕着瓜子叨着家常,还记得妈妈当时无比认真的说了一句话,她说,央视不是搞了个家风采访吗,我觉得我们也得有家风,大家一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咱就把家里不好的风气都揪出来扔掉,大伙舒舒坦坦的过个和谐年。这句话带给我的的感动,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以至于我现在,仍然坚定的认为,节日是为解决某种矛盾而生的,要么是与他人敞开心扉的交流,要么至少,达成一次与自我的和解。
这才是节日吧,它承载着,来年全部的祝福与希望啊!
现在的人们对节日都少了分期待,节日变的可有可无才是真正的悲哀。但节日绝不应该靠所谓的消费主义和形式主义去维持,它本有自己熠熠生辉的价值内核。每一个人认认真真的过节,不盲从,那才是真正的“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