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8.4.30,晚上11.46,记录今天的一天。
今日电影
今天慕名去看了《后来的我们》,没有被他们之间的感情感动,却因为里面的父亲泪奔。这个电影,我觉得深度还是有所欠缺,而且在感情上并没有非常正,而更多的是想博取观众的感同身受。所以接下来会零散的来分析其中的一些片段。
家庭篇:
在故事中,父亲的描绘,让我几度泪奔,因为我确实有感同身受了。
一、父母永远是港湾,即使再破烂,也是唯一一个一直向你敞开的家的港湾。
1.父亲为了母亲,而固守小城,守着一个破餐馆。
2.不管什么时刻,父亲一直很挂念儿子,打电话给儿子、临走给儿子做菜、每次回家必定是家乡特色和一桌热气的过年饭。
3.不仅挂念儿子,而且爱屋及乌,把儿子的女朋友当做女儿。
故事中,见清看不惯父亲的破餐馆,看不惯小城市的一成不变,一定要在北京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他让自己成为北漂。
对老去的长辈的一种嫌弃,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没有了活力,不再年轻,我想这是很多年轻人都会有的想法。
我也是这样,而且曾经很长时间不愿去主动了解父母,关心他们,但渐渐发现他们染白的两鬓和各种身体的退化,都让我意识到他们的变化,也发现自己需要承担和倾听,当他们一而再不懂怎么玩手机的时候,耐心的多教他们几次;当他们啰嗦你生活的时候,仔细地听听他们的唠叨也是一种幸福;当他们用一贯的方式评判你的生活工作的时候,竖起耳朵,听听就好,让爱留在心里,让糟粕顺着耳朵溜出去就好。
二、拥有“家庭、孩子、事业”的一眼看得到头的人生,是否真的不值得追求。
在今天之前,我认为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追求,一眼看得到头,就像被写完结局的故事,还需要过程吗?
但是换个角度,当你不愿去经历这样一个看得到结局的过程,是否意味着,你耐不住过程中的琐碎和枯燥,耐不住日复一日的相同生活,耐不住寂寞?
每个人其实都是追求刺激的,但是刺激永远不会24小时发生,而且刺激点永远无法满足,因为你只会想要更刺激,所以,当你都习惯了普通刺激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刺激变成一种生活日常,而你,却无法在生活日常中自如生活。
所以现在,我改变了观点,“拥有家庭,孩子和事业的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依旧值得追求,而且要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小确幸,以及小目标,也许如何给孩子更好的包纸尿布;如何给孩子冲奶粉;如何陪孩子长大,都可以是生活中的小目标,让你这条看得到结局的道路多些鲜花点缀,多些鸟儿伴奏。
个人篇:
我觉得每一段前任的故事,最终都逃不开沟通和个人成长。
在影片中,分手的导火索,是一次过年回乡,而在这里,见清遭的自尊受到了践踏,让这个想要衣锦还乡、让别人觉得自己过得很好形象,瞬间破灭,留下的,只是一种无奈和挫败。
究其原因,为什么他想要这么做,去表现自己,去证明自己呢?这个问题值得深究,同样也是很多人的问题(为什么想要穿高档衣服包包,包装自己?为什么不断地说自己有钱证明自己真的有钱?)
我觉得是,越缺什么,越用什么来掩饰自己。
这里不具体展开,不过回程的路上,见清自己给出了一个答案,他对小晓说“这不是你想要的吗?我在努力的奋斗你想要的一切。”
当说出这句话,我就觉得有点悲哀,因为这个时候的见清,根本没为自己而活,他为感情而活,更为小晓而活。
分析这个开始的经历,我觉得小晓很大程度是足够吸引见清的,而她的经历、状态、三观,都让见清着迷,所以他爱她,爱这个和自己三观相同,却比自己更成熟的女人。
所以,为小晓而活,说得通。
而小晓在这点上,却和他三观不同,她严厉地骂他,“你为什么而活?”她希望他能够找到自己的理由,只为他自己,但显然,他始终没有找到。
所以,他开始颓废,开始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开始变得逃避。
而他用的逃避方式,就是游戏和宣泄。用游戏逃避现实,是大多数现代人的惯用方式。因为游戏很简单,游戏很暴力,和宣泄的其他方式一样,暴力游戏可以宣泄情绪,更能不着痕迹地宣泄情绪(故事中,见清朝客户宣泄,被客户打,自此他更沉默地沉浸在游戏中),所以这真的是个好方法。
但同样的,越是逃避,问题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多,让所有人应接不暇。
所以当他逃避现实,同时也逃避了关系的时候,收到的只有分手,甚至连挽回都不敢的分手,因为他都处理不好自己,怎么去处理关系呢?
这里,故事美化了分手后的见清,把他刻画成励志帝,因分手而成就事业,但其实,这也是一种逃避方式,用工作来麻痹生活的问题,所以,即使他事业有成,他依旧逃不开自己内心的缺失,找不到自己。
所以,当他事业有成,和小晓提复合的时候,小晓不同意,他悲伤地说“我已经用尽全力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为什么你还不肯原谅我?”
他始终是那个在回程车上控诉“为了小晓而活的见清”,一切都没改变,这难道就是爱情应该教会他的东西吗?
如果是这样,那这段感情,依旧不是那么美好的。
毕竟,在感情中共同成长,找到真正的自己,才应该是爱情原本的样子。
我听过朋友说,“我就想看看渣男是不是活得不如我,这样我才痛快。”希望曾经的另一半活得不如自己,是想证明自己瞎了狗眼吗?还是想证明没选择跟你一起,是他的错过,会一辈子后悔?
这些原因的背后,是事件本身还是只是自己心底的心魔?
当你决定和他在一起,决定和他生活,决定和他分手的时候,你是否全心全意这么做?如果是,相信就不会有“后悔”二字。每一个“后悔”的背后,其实只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逃避而已,与他人无关。
所以,希望前任活得更好,才是正确的前任打开方式。而你要做的,只是感恩,感恩在和他的一段时间里,让你成长,让你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以上都是从男主角见清的角度去分析的一些内容。
关系篇:
1.暴力沟通
在回到两者关系中,我依旧觉得“矛盾的开始,始于冷暴力”,而冷暴力,就是沟通不畅。
在风平浪静时,沟通不畅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当波涛汹涌的大浪连翻来袭时,不良沟通就会毁灭关系。真想推荐一本《非暴力沟通》给他们。
在关系的表达中,说出事实、表达感受、表明需求,说出请求,一定能够帮助所有的暴力沟通,因为这个循环,是抛开情绪的理性表达,不会触及双方的易爆点,同时也能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2.男女差异
如果抛去见清的不成熟,为了小晓而活。从男女差异上来看,他们确实还是有很大区别。
“男人喜欢一起做事,女人喜欢一起聊天”
“男人想要得到信任,女人想要得到关心。”
在电影中,小晓希望得到爱,而见清希望得到信任。小晓的爱,来自家庭的缺失,而见清的信任,来自对自己能力、对生活的挫败导致的自我不信任。
所以,他们都想要对方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彼此都只看到自己的需求,而没有看到对方的,所以,即使有了复合的机会,也不成功。
所以,了解男女差异,用同理心去把对方研读,很重要!
3.服务你的超级客户
朋友给我的超级客户观点,我越发喜欢,把你的对象当成“超级客户”去服务,满足对方的需求,考虑对方要什么,这非常有必要。
古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服务好对方,你自己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也许也能意外收获到自己的需求哦~
所以,如果说这部电影的收获,其实不多,和《前任3》一样,给我们一个不太正确的爱情观,又让很多人觉得自己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的感情生活,如果这个作为参考,来过你自己的感情生活的话,相信你的感情生活,也会是一个故事的…
最后想说,故事中体现出来的北漂,以及对生活的执着,确实很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如果放大,把感情缩小的话,这会是一部更为励志的好电影。
今日阅读
摘记
传统教育中,问题常被归结为方法,而答案被归结为内容。而开放性问题改变了这个局面:问题也可以是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拉比(lsidor Rabi)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吗?”但他的妈妈当年问的却是:“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
传统教育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是否知道答案,但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则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寻找或探索答案,偶尔,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自己创造问题。
* 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更要知其所以然
开放性的问题是可以深入分析的,但是,如果没有好奇心的支持,它就不可能鼓舞人心。
思考与反思
新的一章节,开始讲开放性问题,首先理解
类似“我们从哪里来?”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而“引起工业革命的3个因素是什么?”就不是开放性问题。
所以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按照理想状态,问题的提出,引发发散性的思考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然后用理论来支持这些想象,那开放性问题所收获的成果就不只是结果,而是这个讨论和验证的过程了。
但是,目前我们的状态是否能达到理想?我觉得微乎其微。开放性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容易答非所问、或者只获得一片寂静,这是当下的教学的状态。
我曾在学生身上提出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不开放的问题,“这道题目为什么出错?”学生就愣住了。当然这个提问不是指责,而是试图通过分析问题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去改善问题。但是学生什么也没回答我,而是我继续引导“可能在做题目时,没读懂题目?做题时计算错误?等等各种原因”,然后学生才支支吾吾开始找。
说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被1+1=2的思路框住,很难用开放性的、带有好奇心的方式去探索生活了。不过,我正在努力,把所有的答案,当成一个内容,去让学生发现,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