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听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学习到了一套培养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模式。之前知道孩子的社会能力很重要但是觉得这个能力很空洞,不知从何下手,通过该书的学习目前稍微有一些头绪,现在就书中提供的方法进行介绍。书中介绍的这套系统称为ICPS(I Can Problem Solve)意为:我可以解决问题。根据解读从书中提炼出了以下方法:
一、明确问题的重点
“熊孩子”这种物种之所以会存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家长和孩子关注的点是不一样的。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我们关心的问题也许是孩子的品德、健康、形象等,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不是他们这个年纪去关心的,他们只在乎家庭的环境是否安全、家长对他的爱是不是不带有附加条件的、周围有足够安全的空间让他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但是当我们低下身来才发现孩子的视野跟大人的视野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的话就会出现家长不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不听家长的话。
当家长和孩子能够彼此听懂对方的话很多问题就能够通过协商的方式得以解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的界限都能够得到尊重,为将来孩子的自我负责品质打下基础。
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训练
该部分的训练包括循序渐进的三个部分
1.字词训练
六组重要的字词:
①是/不
②和/或者
③一些/所有
④之前/之后
⑤现在/以后
⑥相同/不同
作用:
通过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使用这六组字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教会孩子观察行为之前之后的区别,这样孩子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从而敢于自己解决问题。
2.表情识别游戏
①图片表情识别。可以先给孩子看一些简单的图片,上面是一些夸张的表情,像是笑脸、哭脸、生气的脸、沮丧的脸,让孩子通过观察,识别这些脸分别代表神么样的心情。
②父母扮演。父母躲起来,假装哭或者笑,让孩子猜猜,父母可能是什么心情。然后,鼓励孩子通过提问,去了解别人的感受,或者通过回答,说出自己的感受。
③ 走进故事。猜猜故事书里主人公的心情,让孩子把具体的事情跟心情联系起来。
通过这些训练,让孩子知道,他可以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或者直接询问别人来了解别人的感受。孩子也可以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比如他可以站在自己喜欢的故事书里角色的角度上,去理解一件事情跟人的感受之间,会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这样,孩子对感受的理解,就不会单单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3.更多词语连接
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可以和孩子进行更高级的 词汇练习:
①合适/不合适
②如果/那么
③可能/或许
④为什么/因为
⑤公平/不公平
这些词语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找到集中解决办法。
三、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
当孩子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时,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进行几个问题的思考:
①问题是什么?(你们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
②感受如何?(你们俩的感受如何?分别是什么感觉?)
③怎么办?(谁有办法让你们俩都高兴?)
④先写出这些办法。
⑤如果不管用,那么我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孩子的办法如何,家长都不要去否定,即使家长有更好的办法也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如果孩子能够想法比较好的办法也要鼓励孩子练习,因为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最好的办法,而是为了开拓思路。让孩子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止一个解决办法。如果我的第一个办法不管用,我可以试试别的办法。这样,当办法行不通的时候,孩子就不容易气馁。
四、思考可能的后果。
有时候他们想出来的办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会让事情更糟,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引导孩子进行解决办法的后果思考,
训练方法:
把问题解决方案变成新问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新的冲突又该如何解决?
这其实是给孩子进一步思考的机会,经过训练孩子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也能理解别人的感受,他会逐渐认识到,不好的办法会带来更多问题。
ICPS训练法给我们家长传递的一个观念就是,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足够的创造性去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作为“脚手架”给予孩子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但并非一味地包办、代替,孩子的社会能力正是在磨练和尝试中得到锻炼,切勿因为盲目的爱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附文章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