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补丸
情绪自由?让我试着用佛学理论来解释下。
我们什么时候会有情绪?
印度伟大的佛教学者阿底峡尊者总结了“世间八法”,也是我们容易落入的八个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简略说就是“利得(lābha)、损失 (alābha)、名声(yāsa)、讥嫌(ayāsa)、 指责(nindā)、称赞(pasamsa)、快乐 (sukha)、痛苦(dukkha)。”
只要落入这八种陷阱,我们就会很自然的生出各种无法控制的情绪。
对于令人愉悦的好的情绪,终会因为想要得到更多而转化为坏的情绪。
而坏的情绪,会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无尽的虚无的痛苦。
此时的你,就没有所谓情绪自由
如何避免落入情绪的陷阱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称之为“止”的禅修。
所谓修“止”,就是为了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总会面对种种不同的问题,当问题来临时候,我们通常会感到焦虑和痛苦。
要考试了,我们感到焦虑,因为在学校成绩好,意味着身边人的赞美、老师的喜爱,并且预示着美好未来可以期待。
要结婚了,我们感到焦虑,因为婚姻生活的质量,决定你未来人生时候快乐。
要工作了,我们感到焦虑,因为在世俗社会,事业就似乎反映我们的价值。
如果深入探究这些焦虑和痛苦的产生,其实他们都源自一种不安全感。我们对还未发生的事情总是充满恐惧和忧虑,在当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情绪的波动。
而最基本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尽管你可能对生活、世界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事实上,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将要走向何处。
拥有出离心,才应该是我们的见地。
宗萨仁波切说,对于人生,我们要有出离心。
何谓出离心呢?
就是要知道世事无常,一切都是在变化当中的。好的事情会过去,坏的事情同样也会过去。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生活的本质是“空”的。
打个比方,我们就像在电影院的观众。荧幕上不停地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我们会轻易地被感动、被激怒,但是当我们需要离开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的离开。
我们人生只是荧幕上的影响,我们当然可以全情投入到故事情节中,跟着主人公去向命运做抗争,去追求美好的东西。
但同时,也要始终认识到这只是一场电影。
我们只是出离于外的观众,而不是活在电影情节中的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