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年仅47岁的鲍方老师走了。这一天是周日,本该是学生放假老师休息的日子。然而就是在这个日子里,在办公室里,鲍老师被他的学生罗某刺了26刀之后走了。
这几天各社交平台、网站论坛及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持续地关注和铺天盖地的报道,对鲍老师的离世表示了极大地惋惜和哀痛,对学生罗某的弒师行为表示了极大地愤慨,也有人对鲍老师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罗某的家庭教育缺失表示了遗憾。
鲍老师所在的湖南沅江三中是益阳市重点中学,省示范性中学,对学生的学习抓的很紧,每月只放两天月假,每周日下午3:50到6:50放三个小时的周假。
两天的月假,三个小时的周假,或许对有些人意义不大,但对于经年累月关在教室里,压在书山题海里的学生们,该是何等的宝贵。他们可以借此从从巨大的学习压力下暂时解脱出来,去操场散散步,去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抚爱。也可以和同学相约去街上买些东西,比如一本喜欢的书,一双心仪的球鞋。就像写文章必须有标点符号一样,这短短的休息不就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逗号或句号吗?
作为过来人,曾经的学生,鲍老师何尝不知其中的道理,理解学生的心情,但他为什么还要去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让他们看励志电影,写500字的观后感呢?要知道,这个时候也是鲍老师不多的宝贵休息时间啊!
是谁在逼他这样做吗?自己逼自己?外部的压力?使命感,责任心?
媒体报道,罗某是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经常是班级第一,年级前十。作为班主任的鲍老师平时对罗某很关注,很关心,很重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哪一个老师不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呢?就在前不久还给他争取到了一份名额有限的奖学金。但罗某对老师的关爱似乎没有感到温暖,或许他认为这是对他学习成绩优异的一种奖赏,是应该得到的吧。偶然中蕴含着必然,罗某平时对班主任的某些做法也不认可,包括他在课堂上与语文老师顶撞后的那些严厉地批评与教育,成绩波动时不厌其烦的督促与指导,还有老师为他树立的目标——考重点大学。这些看上去很重要的事情其实罗某根本就不认为有多么重要。他不止给一个同学讲过,自己只想考取本市的一所二本学校,他的解释是:“我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 师生观念的差异,想法的不同,最终导致矛盾的积累,关系的紧张,直至惨案发生。
那么,双休日,国家法定的假日,为什么学校不放假,老师不休息,拼命的加班加点呢?是老师志愿的吗?是老师哭着喊着要干的吗?是谁把老师逼上了这条或许一生都望不到头的忙碌艰辛之路呢?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早晨最迟从6:00开始到晚上11:00不能离开学校,离开学生。陪早操,查午自习,查就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有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一天下来,精疲力尽,疲惫不堪。日积月累,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做梦都想在假日里享受清闲,享受生活,多陪陪家人孩子。但他们能做得到吗?不按学校的要求做行吗?别人都在上班,你说今天是周日,我休息,行吗?还想不想干了。又或者你教的班级在统考、高考中成绩落后,不多,仅那么一二次,但这足以警告你,你距被踢出教学第一线已经不远了,倘若成真,别人不说,自己都不好意思。不只是你在师生中的形象会一落千丈,津贴也会大为减少,评聘职称也会难上加难。因为评优评先以及下一学期带重点班还是普通班,往往都是成绩说了算。你教学成绩不行,你不下谁下。混到这个地步,真是人生的悲凉,那些有形无形的压力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所以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绝不敢掉以轻心,总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你不认真负责行吗?你不逼自己,逼学生,行吗?你难道还有更好的选择?
有人说,我眼中的老师不是这个样子,他们很清闲,一天三两节课,课余时间还能给学生补课赚钱,甚至有的干脆脱岗做生意。没错,确实有这样的老师,但那只是一小部分,绝对不是主流,就像每个行业都会有一群特殊的人群一样。
鲍老师属于前者,是千千万万个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之一。很不幸,他遇到了一个极端偏激的学生。
国家三令五申节假日不准补课,但只闻雷声,不见雨滴。那么,学校为什么也“乐”于安排节假日补课呢?因为不加班加点,高考难出成绩,出不了成绩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上级领导的严厉批评,生源质量也会越来越差。要不了多长时间,学校就会沦为三流学校,甚至撤换领导。从家庭角度看,不少家长也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自己没能实现的梦在孩子身上实现。于是大家就较上了劲,使出洪荒之力,拼、拼、拼,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拼上。唯分数是举,成绩上去了,一好百好,一了百了,成绩下降了,狠批怒斥。而对孩子的思想状态关注不多,所思所想知之甚少,严重缺乏交流沟通。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五花八门的信息会对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产生深刻地影响,以至于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家长与孩子对同一件事看法迥异,想不到一快。你苦口婆心,他烦不胜烦 ; 你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他说你多管闲事,对他过不去;你一心一意为他着想,换来的却是薄情寡义。
教育真的需要这么“累”吗?“累”到这么极端吗?如果大家都一样每周双休,都上五天课,清华北大照样有人上,二三本及专科学校照样有人上,培养出的人才也不会少,质量也不会低,这样不是很好嘛。拼的过程大都是无效的重复演练,拼的结果也许会改变某些个体的命运,但从整体看,并没改变什么,相反的,留出休息时间,让老师劳逸结合,学生张中有弛,或许更具人性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鲍方老师走了,后面还会有人跟着走吗?如果眼下的状况不能从跟不上得到改变或改革,大概还会有的。因为,弦绷的太紧,难免会断;独木桥太窄,被驱赶过桥的人又太多,一不小心,总会有人掉下去的,也许就在明天,也许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