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文前:
你能够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今天我将和您分享吴军的《见识》关于职场给年轻人的建议。
01、挑选工作
吴军认为: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的性质和成败决定了你以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事业的起点。对第一份工作来说,年轻人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尤其是过于看重薪酬,而影响了对工作的价值判断。
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乎工资。
吴军拿自己投资来说事。吴军自己投资时的原则是,不要永远不捡便宜货,判断标准是在于一个公司是否足够好。巴菲特讲:要用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一个好的公司,而不要用一个便宜的价格购买一个平庸的公司。
吴军同时分享了谷歌的招聘哲学:
首先对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谷歌会开出一个比市场价高一倍的薪水,这样就由公司来挑选最好的人,而不是让最好的人在几家公司中做比较。
同时吴军在为自己挑选会计师和律师的专业人士上,也开出了比整个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倍的薪水,让那些最优秀,最敬业的人为他所用,他的会计师和律师为他工作了10余年,至今他对他们都非常满意。
在谷歌和腾讯,公司常常靠这种方法挑选了行业内数一数二的精英。事实证明,他们能够创造一般人创造不出的奇迹。
吴军对年轻人第一份工作建议如下:
1.几乎没有人是靠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发财,如果大家能够认清这个现实,就能体会到第一份工资是否都20%工资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因为你在那个阶段挣多少花多少。
2.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他必须能帮助你在身体后挣到比同龄人或者同班同学3到5倍的收入,这样你才能在北京买起房子。
3.第一份工作必须能够让你极快速的成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全行业,同时而且你也需要主动通过第一份工作,尽可能的成长。
4.再次选择新的公司时,依然应该以成长为目标,而不是以是否多20%的报酬为标准。
5.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点,自己和自己相比,和与自己同条件的比,要的是每过几年要能够真正上一个台阶。
反过来,如果第一份工作看似挣钱多一些,却什么都没有学会,什么机会都没有,十年做下来,这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在原地踏步。
02、职业发展
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发明了一个对物理工程师的专业评价体系。这个专业评价体系被称为“朗道位垒”的理论物理进阶练习。
“朗道位垒”最核心的思想是:
人和人的差距,能力与能力的差距,是数量级的差别,而不是通常人们想象中的差一点点。
吴军仿照以上办法,将IT行业工程师分为五个等级。
从下往上依次为第五等级-第一等级。
以计算机行业为例,第五个等级的要求是,一个人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熟练运用工程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所分配的工作,而不需要他人指导,算是一个合格的第五级工程师。
对于第四级工程师,需要有能力,有领导能力和在工程上把大问题化解为小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寻找出实现比较大目标的道路。工程师和科学家是不同的,后者考虑的是对与错,前者只是在现有条件下,考虑好与坏的解决方案。对于能否成为第四级工程师,要看能否最好的解决一个这样有规模的实际问题,这个能力远不是熟练写程序就能做到的。
第三级工程师的要求是,应该能够独立带领其他人,做出一个为公司挣得利润的产品,这里除了第四级工程师要求的能力以外,还要涉及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营销能力,第三级工程师本身必须是非常好的产品经理。一个有良好工程素养的人,如果心胸开阔,愿意接受各种意见和建议,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这一点。心胸开阔,因为人有多大心就能做多大的事儿。
第二级工程师能够做出先前没有东西,是因为它们多少有点儿不同。比如说北极光风投创始人邓锋,和谢青、柯岩等人作出了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防火墙设备,以及谷歌云计算的发明人杰夫.迪恩,算是第二级工程师。
第一级工程师是开创一个产业的人,如爱迪生,福特,菲尔等人。至于吴军自己,他把自己的等级划为2.5。
当你知道了你所在行业或者职业的等级评价标准之后,你应该知道努力的方向,每提高一级,你的影响力和收入就会增加很多,当然对你的综合能力要求也会提高很多。
03.职场的四个误区和四个破法
在进入职场前,先要搞清楚一种情况,有一种根本不值得为之工作单位,这种单位领导只喜欢溜须拍马的下属,只提拔自己的亲戚。
误区一、工作和职业分不清楚
工作和职业这两个单词分别是job和profession。
工作是大家谋生的手段,一个单位给我们一份工作,没完成任务,单位付给我们工资和奖金就行了。
职业是我们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比如说我们当一名医生,提高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成为名医,这就是职业。
如果我们考虑工作是为了一辈子的职业发展,首先就是要有选择的。
做对将来职业有利的事情,无论是否有报酬,也不管报酬是高还是低,都要做,反之只是能够带来收入的收高,而和职业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是相矛盾的事情,尽可能不做或少做。
对待自己的职业需要有专业的工作态度。
对待自己的职业需要专业的工作态度,所谓专业就是一切以工作目标的达成为中心。所有的沟通、会议、关系的建立,工作的分配等,无一不是以此为主要目标。
在工作中很多因素会使我们的工作不顺利,如个人能力的极限、沟通不顺畅、情绪波动或者其他原因,这是很多职场人感到心累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把事情做好,就体现出了是否有职业素养了。
专业人士做事情都会从职业本身考虑,在工作中要少受负面情绪影响,避免采用消极的手段来应付工作。
当我们做事变得非常专业的时候,同事们也只能以同样的态度和我们打交道,这样即使一些人不喜欢,我们也不得不配合我们做事情。
误区二、把自己仅仅当成一个单位的过客,而不是主人
人一旦觉得自己是过客,常常就对很多该完成的工作看不见,也懒得建立和维护与同事的关系,虽然他们想的是利用这个工作做跳板。但是人一旦有了过客心态就容易不求上进,对自己的害处是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丧失了锻炼的机会,这一点其他同事留下了坏印象,那是必然的结果,怀着这样心态的人,即使跳槽也难以被赋予重任。
误区三、被语言暴力攻击后,乱了章法
语言暴力最大的危害是打击你的自信心,引诱你偏离工作重心。
对于语言暴力,无论是骂回去还是百般辩解,都会让你疲于奔命,从而脱离了工作的重点以及措施成功成功的机会。
我们首先要判断是善意的批评建议、还是语言暴力并不难。前者你采纳后明显对你工作有利,后者则是无理取闹。
一旦你判断清楚是语言暴力,我们要不为所动,一方面继续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让施暴者有个交代。
如果施暴者是无意中施加语言暴力,这是给他们明确指出,让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
而对于一些玩权术的老手故意为之,对他们要注意防范,不要轻易反击,而要想办法化解,等事情过后要通过正常的渠道,让他们知道,你已经识破了他们的语言暴力,让他们今后做事有所顾忌。
误区四、疏于沟通
大部分情况下,提前打招呼是一个良好的职业做事方法。如果合作方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协调和谈判解决,只要有利益可以分配,无非是确实设法确保各方利益就可以。
很多时候,征求别人意见,对方未必一定会反对,反之如果事先不沟通,即使想法想法和你一致,那么那些人也会故意鸡蛋里挑骨头,最终还要花更大的精力,更多的时间进行善后。
如何避免误区呢?
第一、任何时候为人都要谦卑。
谦卑才能够有效的沟通。只有这样,当别人表达一件事,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从各种角度去理解。但是,对于事情并不能因为自己态度谦卑而不发表意见和看法,一个既谦卑又能把事情分析得入木三分的人,最让人佩服。
第二、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语言暴力和其他故意伤害。
具体有三个步骤:
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过失惹怒了别人,或者自己把情况想歪了,把别人想坏了,别人的言语其实并没有恶意。
其次在确定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对方不公平的对待我们的情况下,这时要把周边人分成三种人。第一和此事无关,不要让他们卷入此纠纷,通常这些人在人数上占大多数。第二是,在这种情况下会站在我们这边的,这些人自然不需要担心。第三种情况是对我们施暴的,他们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
最后,要弄清楚第三种人怎么做的目的。
对于第一种人,只可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首先要和他沟通,达成谅解和妥协。
对于第三种人,只想和我们作对的人,依然要和他们主动沟通,但是沟通的目的可能不完全是为了达成一致,更重要的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对方知道我们的看法。我们的大度应该表现在指出施暴者或后的宽容,而不是在是非问题上没有原则。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有主动性,在沟通中保持对别人的尊重,但在态度上要坚决明确。
第三,永远要明确,工作不是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个既定的方向。
任何想进阶的人都不应当被动的工作,就像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想成为领导者,要平实地学习做一个领导,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主动的多做事情,多跟人打交道,去帮助别人。支持自己的老板和团队。
第四,注重长期效益,把一件事放到两三年的时间周期来看,这时我们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不管在什么公司,我们都不要有过客的心态。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如果你觉得公司对你的进步已经没有帮助了,这种单位哪怕再有光环,也不如趁早离开。
04.基层员工要抬头,管理者要低头
基层员工和管理者要注意的两件事。
缺乏沟通能力,是基层员工和管理者在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
什么是有效的沟通?最有效的沟通是在第一时间直接给出答案,然后补充解释。
很多员工只关注细节,却不了解大局。和他们沟通时,他们只能回答出细枝末节来。
关注细节,必须能够把握住全局为前提。而善于沟通的人会理解对方提问的目的,然后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释字面上的一问题。
缺乏沟通能力,不仅员工有,也有很多管理者在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他们的问题可能不在回答问题上,而是在讲清楚一件事情,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想法方面,小团队的管理者在这个方面的问题上,更加突出。
吴军每周会见四五个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会见这些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时,吴军会让对方简单的告诉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怎么做的?
讲不清楚想法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脑子本身就不清不楚,另一个生怕自己把事情缩小了,别人不重视。
对于脑子不清楚的人,在公众讲话之前必须多加练习,这涉及到演讲的准备,不属于这一节要谈的内容,而为了让对方重视而夸大其词,这种想法常常适得其反。
很多管理者在工作中的第二个问题是不了解细节,与很多专业员工缺乏大局观,正好相反。
在一个大公司,一个总监,为了自己的提升扩张队伍,把小事情往大里做,是公开的秘密,一个行政单位里更是如此,很多单位效率低下,和下面的人搞出了一堆不需要做的事情有关,而这责任要怪领导。作为领导,如果不了解细节,整个部门就不可能有高效率。
根据吴军的经验,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如果做到了第五级(基层员工是第一级),他需要了解的第三级的工作,做到第六级的管理者就需要了解第四级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只从空中俯瞰森林,就只能见到一片绿,如果走进森林,才会发现森林里除了绿色树叶,还有很多东西,用这句话概括本节内容,就是说基层员工要抬起头,而管理者要弯下腰。
05.职业天花板
吴军用商鞅游说秦孝公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想用短期的方法达到长期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而在生活中,很多人也同样问吴军一个如何用短期的方法达成长期的目标问题。
吴军认为,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给出太好的答案,因为但凡那些能够创造比较长期稳定挣钱的行业,开始的投入都是比较大的,并不存在一种不需要投入,就能获得很高回报的行业,否则这个行业已经太挤。以至一段时间后,行业的回报肯定会急剧下降。
每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或者经常参加讲座学习的人,吴军认为这些都是希望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智慧,使自己或者孩子能够在社会阶层上晋升的人。
有道是: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一个人如果追求的层次本身就在中下,是不可能靠运气不断进步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
吴军认为解决方法就在于自我的通识教育。
我们常常把那些能够在职场上不断提升的人称为“有后劲儿”。那么有后劲的人和那些在职场上很快遇到天花板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是,有后劲的人有着更加广阔的视野,而这种事也常常来自于良好的博雅教育。
在美国,一开始工作收入就比较高的,是工科学院的毕业生。而像哈佛普林斯顿这样的大学顶级名校毕业生,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收入相对要少很多,因为他们所接受那些人文教育、博雅教育,不是职业的工作技能。但是如果再看一下十年后他的收入,就会发现名牌大学出来的那些有着良好人文教育背景的人,后来者居上,而且社会地位提高更快,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突破天花板。其实这些人在大学中追求的类似于帝道和王道,相反,那些学习的一个好专业的人,不过是掌握了一些霸道而已。
吴军认为,人人必须掌握一些专业之外的知识,只有这样,人的眼界才可以开阔,才能更好的和别人合作,才能调动更多的资源。
毕竟今天早已不是一个人,就能搞定所有的事情了。
06.常识、科学技术和艺术
所有的智者都强调常识的重要性。
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叙述了认识世界四条法则,其中第一条就是所谓的常识性法则。
衡量一个专家水平,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看他们能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每一个人都能理解,还是故作高深,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吴军认为,任何事情从零分做到50分,靠的是常识,没有常识作为基础,谈论科学和技术就是虚妄。
什么是常识?常识是我们生活中的知识,有一些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经验,比如说太阳从东方升起,这就是常识,否认了这一条,天文地理就无法谈论。当然每个人由于基因不同,学到的知识不同,所有的常识是不同的。当一条新的认知理论和常识相违背的时候,有两种可能性,较大的可能性是新的认知错了。 比如你读了一篇报道,信誓旦旦的说,某科学家把成功的把水变成汽油。当然还有一种较小的可能性,就是我们的常识错了。
如果我们做事情想从50分的水平提高到90分,仅靠常识和常识性的知识就不够了,需要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如果两个人同时做同一件事,一个人完全靠经验,另一个人掌握先进的技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后者一定能做比前者好,而且好很多。
当然技术不是万能的,在任何工作做到90分以后,单靠技术有时是不能再提高的了,因为越往上技术的差距越小,那一点点差别可能不足以导致结果的明显改进。在技术之外,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能否把握这些因素,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则是靠艺术了。
没有技术仅靠艺术,能否做到一百分通常是不可能的。
比如,无论法拉利或者兰博基尼,都是以技术为基础,没有技术,让一个三流汽车厂手工打造一辆汽车,性能照样上不去,当然也就不可能卖出高价钱了。
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就是具有可重复性,几乎每一个人遵循一定的步骤,都能够学习和掌握。但是艺术主要靠天分。
在各行各业中,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艺术家里,做得最好的5%都是兴趣使然。他们除了有非常大的动力去掌握技术,还需要在他们的领域有相当高的天赋,让他们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做到前5%-20%的人通常是利益驱动。利益驱动他们,有动力掌握技能,但也许是由于在这个领域缺乏天分,或许是没有动力,从技术迈向艺术,最终他们会遇到瓶颈或天花板。
不仅是做好事情靠艺术,为人处事也离不开艺术。
真正在职场上处理好各种关系,首先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常识。这些常识在一个人走出学校时就应当具备,
其次,每一个专业人士都需要掌握所在行业的基本技术,这一技术无论是新人培训还是在以后的领导力培训时都会教。
没有常识的人常常被认为没有情商,没有掌握和人相处的技术的人,常常被看作经验不足、或者做事情不专业。
有些单位非常注重对人的培养,其实就是将那些可以不断重复的、属于技术范畴的做事方法和管理方法教给大家。
而有些单位光用人,不培养自己的员工,就是缺乏技术层面的方法,做事情就是野路子。长期以往,人与人的之间,就拉开了距离。
简单的说说50分和90分的差距,如果解决了常识和技术问题,绝大部分人在职场上表现,可以做到90分。即使没有和人相处的艺术——做事情时特殊的难以言传的技巧,也不会遇到什么麻烦。
但是做好最后10%,在职场上处理好各种关系,遇到未知的问题,总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的办法,又属于艺术范畴了。
即:凡事做到50分靠常识,从50分至90分靠技术,从90分做到100分靠艺术。每一个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做了90分,我们通过努力就能达到,至于能否做得更好,就因人而异,可遇不可求,所以不必有负担。
2018年7月14日于帝都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