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参数
拍摄设备:Canon EOS 5D Mark 3+70-200mm f/2.8
拍摄地点:南京禄口机场附近村庄
拍摄时间:2019.06.24
拍摄过程及思路
没错,这张图依然是相机拍的。在南京机场附近住的是民宿,在一个村里。觉得村附近的环境还不错,就想拿着相机到处走走,这是在村子边上看到的一处菜园。
好久都没有看过菜园了。
我们家也曾经有很大的两处菜园,不过没有在门口,没有在家里,而是在一里地左右的菜园集中区。那是在村子的南边儿,专门有很大一片地就是供村里的人种菜用的,而我们家有两片,一片靠着河,一片靠着村子。跟菜常年相守的,还有很多坟头,那里有我们家或者别人家的祖宗们。
对菜园子的印象停留在夏天和春天。靠着河的那一片菜园子比较小,春天一般会种上韭菜,然而韭菜长出来和草是一个样子的,甚至草盛韭菜稀。正常采摘韭菜是用手掐断,它还会再长出来一截。而那些韭菜小的压根找不着,干脆就拿了两毛钱的小刀,削铅笔用的,直接拿这个小刀去把那些韭菜割下来,割的同时还带了大把的草,回家之后慢慢挑哪些是韭菜哪些是草。
说到这儿,想起来一段故事。有一个堂姐,从小生活在县城,有一年回来看到大片的麦子,就问,为什么地里种的全是韭菜啊?
在那个瞬间,我生活在农村的自豪感就出来了——你比我有钱,你比我学习好,可是这些东西还需要我给你科普啊。
在外的时间长了,渐渐就分辨不出什么是韭菜,什么是小麦了。
小学的时候,上学路上会经过菜园,菜园里开满了各种花儿,花上有很多蝴蝶。就会脱下一件外套,手拽着两只袖子,用衣服去扑打蝴蝶。
每年的春天好像要吃荠菜,忘记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气,反正要去菜园找荠菜,然后回家煮荷包蛋,荠菜开着白色的花儿,在菜园的地头疯长。那就是草啊,被当成珍贵的菜,现在吃荠菜馅儿的饺子也是很珍惜。
等到了夏天就会开始搭架子——夏天的很多菜都是要用架子帮忙攀爬的,黄瓜,西红柿,豆角,丝瓜,都要用架子,它们的枝枝秧秧才有地方舒展。
搭架子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儿,需要从家里找很多粗的树枝细的树枝以及竹竿,然后把旧衣服撕成各种布条,搭成一个稳固的架子。假以时日,那些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苗就开始攀到架子上,越长越高,到后来它们能俯瞰整片菜园。
而吃黄瓜和西红柿的时候往往是放暑假,每次中午饭后去河里洗澡,都会来看看有没有熟的西红柿和黄瓜,也不需要洗,用手擦两下就吃了,现在想来很多西红柿都还很硬,不够红,但是那时候吃起来也是很香。
一年四季中,好像只有夏天能吃到的蔬菜种类最多。西红柿,黄瓜,豆角,青椒,空心菜,冬瓜,蒜苔,再过段时间是南瓜。
这些菜收完,架子往往就不能用了,要把它拆下来扔在地头,留着第二年用。接下来就要开始用锄头翻土,种上萝卜白菜,留着冬天吃。
后来呀,听说别人家的菜园里都种成树了。我坚持要种菜,妈妈说别人家的树都是阴凉,我们的菜就没有阳光,也活不下去,无奈也只好种成了树。
我家的两片菜园就没有了。
在农村自己不种菜,只能买菜吃,这给一向生活节俭的父母增加了不少烦恼——自己有地,却要买菜吃,这不划算。
于是又在家门口鼓捣出了一片菜园,这片菜园就小的多,可以种的菜的种类也少了,还要注意各种动物的糟蹋,每次回家就要翻过砖墙翻过栅栏去里边摘菜,当天晚上下饭吃。
咳,写着写着就扯远了。
我们家的菜园越来越小,而我也很久不回家,基本上没有再看到过菜园,这次看到菜园的时候就觉得特别亲切。
很久没有回家,家里的那些邻居们,也逐渐都陌生了。小时候的小屁孩儿,现在已经长到我不认识了。其实人的成长是线性的,连续的。但是当我缺席了中间那一段的时候,就会觉得这是一个跳跃性的,直接从三岁到十岁,这是非常巨大的变化。
就好像现在你看这张图片里的青果,可能不会知道它是什么。等到它成熟之日,你看到红艳艳的西红柿挂在枝头,会不会惊讶:咦,原来这是番茄小的时候啊?
从技术手段上讲,这张图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只是拍下了我记忆里的小番茄,天天都会在去河里洗澡的时候光着膀子去看,这个小番茄什么时候才能红啊,长快点吧,再快一点吧,想吃番茄鸡蛋捞面条了。
更多联想
摄影是一件有感情的事情,我不会单纯地追求技术,摄影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记录下生活,并且表达想法和感受么?
当你弄明白了,摄影的真正价值,你还会那么在意是用什么器材拍出来的么?不管是相机,还是手机,都只是手段而已,它们可能在表现力上会有一些差别,但是它们背后的情感和想法,是不会因此而受影响的。
何况,手机拍照经过学习之后,也并不比相机差。
我真诚地希望你在以后看到一张照片的时候,更多的是想:这张照片要表达什么意思?而不是:这张照片是用什么器材拍的?
我是教摄影的朱子先生,这是我今年的第200张照片,希望你能喜欢。
如果你也喜欢摄影,欢迎加我好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