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难重重,通往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因为心智的成熟意味着你将不能将成长的责任推卸给他人或周围的环境。你需要不停地自省,直面人生的困难和自身的缺陷。你需要不停地将一部分不好的自我从自身剥离,你需要面临无数破碎的时刻,在鲜血淋漓的痛苦中迎来成长。我们只能选择不断成长和一路向前,穿越人生的沙漠,痛苦地走过灼热和荒芜的大地,渐进抵达更深的意识层面。
既然心智成熟的旅程如此痛苦,为什么我们还要走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呢?人生困难重重,问题不断,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那你将成为问题”。
那我们将如何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又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心智的成熟?我们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所有心理疾病的根源。具体的表现有三种:
一、不接纳人生的问题
二、不接纳自己
三、不接纳他人
首先我们来看不接纳人生的问题。具体的表现有三种形式:
1.希望问题自行消失,往往表现为拖延症。
2.希望问题马上解决,往往表现为缺乏自律。
3.认为都是别人的问题,往往表现为推卸责任。
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解决问题又会带来新的痛苦,心灵之痛往往比肉体之痛更为剧烈。很多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渴望回到童年,因为在童年的时候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有成年人来帮我们解决。我们很多人在面临压力的时候会有咬指甲的习惯,这就是心理退回到童年的表现。一个内心退回到童年的人遇到问题会怎样?一种倾向就是拖延,幻想有一天问题会自行消失,内心不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总是在想“再等一等就好了”。还有一种表现为盲目逃避,找一个替代物,比如酗酒吸毒或沉迷于网络游戏。这种状态就是缺乏自律。遇到事情偏向于先享受,只关注眼前而不计后果,缺乏延迟满足的精神。常常不愿意在问题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仅凭本能作出判断就草草了事,不愿意花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第三种表现就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认为只有自己最不幸,别人都是幸福美满,而自己的不幸都是别人造成的。生活中总会遭遇意外和痛苦,比如说亲人的离去或者意外的发生,这种时候接受现实更痛苦,但更可怕的是执着于“为什么是我?老天为什么如此不公?”对现实的抗拒和不接纳往往会催生出更大的心理问题。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人生所有的问题和痛苦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只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困难,才能使心灵变得更加健康和有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接纳人生的苦难,意识到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是用来指导我们的生命旅程和心灵成长的精心设计,我们才能完全接纳人生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不接纳自己。
具体的表现也有三种:
1.不愿意面对自身的阴影
2.不愿意修改自己的人生地图
3.不懂得爱自己
首先我们来看不愿意面对自身的阴影。什么是阴影呢?通俗来说阴影就是我
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记忆,压抑负面情绪和我们曾经被别人否定的一面。由于这些东西让我们太过痛苦,我们意识自动选择把它们屏蔽,以至于我们自己都认为自己已经讲它们忘记了。但是我们的意识会选择忘记,我们的潜意识却不会忘记,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会使我们的行为表现出现异常,从而催生出心理问题。
比如童年受过虐待的人也许会遗忘自己受虐待的经历,但他却很难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因为内心隐藏的恨会使他有一种冲动去毁掉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但这些东西都是隐藏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自己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只是觉得自己的生活总是一团糟却并不知道为什么。就像一位妈妈把孩子暴打了一顿之后心怀内疚,给孩子买来了他最心爱的巧克力冰激凌想哄他高兴。但是孩子会把冰激凌狠狠地摔在地上,因为他内心的恨远远超过了他对冰激凌的喜爱。
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医生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往往会最关注阴影和伤口。因为创伤和伤疤都是需要治疗的地方。这些伤口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忘掉,它需要被意识接纳。只有接纳了自身的阴影,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接纳自己。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不愿意修改自己的人生地图。人生是一场未知的旅程,问题不断出现,我们没有现成的地图,只能根据自己的经历不断绘制自己的心灵地图来指引自己的方向。我们的心灵地图的大部分内容是在我们童年期绘制的,我们童年的经历绝大部分决定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比较幸运,拥有幸福和阳光的童年,他就会形成非常宝贵的认知:我是有价值的,爸爸妈妈是值得信任的。长大后走上社会,他也会认为自己很重要,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是值得信任的。反之,如果一个小孩拥有不幸的被虐待被忽略缺失爱的童年,他就会形成这样的认知:我是没有价值的,爸爸妈妈是不值得信任的,没有人会真的爱我。如果这个小孩长大后走向社会,就会严重缺乏安全感,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信任别人,也无法正常经营亲密关系。
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我们还在用幼年时已经过时的心灵地图。当我们已经从家庭的小宇宙走入社会的大宇宙,我们还在用幼年时家庭中那一套规则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那我们为什么不愿意修改自己的心灵地图呢?因为修改我们的心灵地图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一部分旧的自我而换成一部分全新的自我,这种痛苦不亚于做截肢手术。这种时刻我们称之为破碎时刻。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罪恶感涌现的时刻,自我即将崩溃的时刻,也是我们重建自我的时刻。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让自己的心灵在痛苦中成长,才能让心灵的肌肉更加有弹性。就像电影《摔跤吧,爸爸》的歌词里唱到“人生充满假象,但痛苦却从不撒谎”。只有在痛苦中才有真正的成长,破碎时刻才是重生时刻。
现在我们来看看不懂得爱自己。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内心爱的匮乏导致的,如果你拥有爱自己的能力,就会拥有来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让我们有勇气在心智成熟的路上一路前行。
作者派克在美国陆军任心理医生的时候,军方曾经进行过一项研究“成功者都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研究人员从军队不同部门选出12位成功人士对他们进行测试。其中的一项测试是要求他们按先后顺序写下三样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结果在每个人的答卷上,虽然第二项和第三项各不相同,但所有人的第一选项却完全一致,“我自己”不是“爱情”不是“上帝”也不是“我的家庭”而是“我自己”。这里的“我自己”就是能够“自己爱自己”“自爱”
为什么我们要先爱自己呢?因为如果我们只是想从他人那里获得爱,注定会遭遇失望。因为别人不是为了弥补我们生命中的空虚而存在的。别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为我们提供我们想要的爱。即便是我们从他人身上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爱,我们也不可能永远拥有这样的爱。父母终会老去,孩子总要长大和离家,爱人会彼此厌倦,只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一生中最忠实的陪伴。一个人只有先拥有了爱自己的能力才能去好好地去爱别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自爱呢?
首先“自爱“不是”自恋“
我们这里所说的”自恋“并不是一个每天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真棒!我太完美了!“我们这里所说的自恋指的实质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所有的人在3岁之前都会经历过一个”全能自恋“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当我们在地板上爬来爬去的时候我们以为全世界都和我们一起移动,我们饿了的时候以为全世界都饿了。这个时候的孩子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因为只要他需要的时候妈妈就会出现。到了3岁之后,孩子开始慢慢接受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现实,但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这个时候如果爸爸妈妈感情不好经常吵架,孩子会认为是由于自己的错误导致爸爸妈妈吵架的。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7岁之前是无法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也无法为他人着想,这并不是因为孩子自私,而是他成长必然阶段。所以我们的同理心和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要从7岁之后才发展起来。但是也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孩子会缺乏同理心,一直自私下去。导致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孩子的父母一直用粗暴的没有同理心的态度对待孩子,扼杀了这个孩子的同理心,这种小孩从小就会有很强的暴力倾向。还有一种可能是,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一直生活在我是世界的中心的幻觉里,一直生活在自恋中。所谓的自恋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感受,把别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
派克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在深夜两点给他打电话咨询一些问题,派克很生气问他”您难道不知道现在是深夜两点吗?“对方回答他说”我知道啊,这个时间打电话,电话费比较便宜啊“这样的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考虑他人感受的能力。
极度自恋的父母看不到孩子真实的感受,很多父母强行干预孩子的工作和婚姻,表面上说是为了孩子好,但内心深处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完全看不到给孩子带来的巨大痛苦。比如说迈克尔杰克逊和布兰妮小甜甜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欲望和虚荣心而被残酷地剥夺了童年的孩子,给他们的一生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杰克逊为了满足自己缺失的童年,为孩子们修建了巨大的儿童乐园,看到孩子们的快乐仿佛可以弥补自己幼年时缺失的的快乐。可惜又被人陷害娈童罪,不仅失去了财产更在心灵上再次遭受重创。
在亲密关系中,自恋的人会给亲密关系带来极大的痛苦。自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是控制狂,要求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对对方的痛苦和真实的需求视而不见。在亲密关系中,自恋程度越高,往往脾气就会越大,任何一件小事都会变为争夺控制权的战场。我想大家如果当年看过那部令人毛骨悚然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定会记得里面的经典台词”我打你都是为了你好“
如果哪位学员身边有控制欲很强的人,并且为此深受痛苦,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不要用爱控制我》,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控制狂的真相。
其次”自负“不是“自爱“
自负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自负的人并不能客观地对待自己,而是不计一切代价去维护自己的自负和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自负的人生活在虚假的自我当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自爱“呢?
自爱是首先能够正视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派克说,我们都不够杰出,我们都不够完美,我们都难免有罪。罪恶感涌现的时刻,悔悟的时刻,丧失自尊的时刻,承受令人不快地考验的时刻,这些都是我们成长所必须的。然而即便在这些不同的时刻里,我们依然需要珍惜和热爱我们自己。虽然我们认识到自己不够完美,但我们依然要有这样的信念,自己是无价之宝。
派克曾经有一次冒着可怕的暴风雨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当时能见度极低,甚至看不到路基和黄线。只要有片刻的走神就有可能车毁人亡。而派克之所以能坚持开完130多公里,就是他自己一直对自己说”这辆轿车里装载的货物价值连城,我一定要让这无价之宝安全抵达目的地“
我们都不完美,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珍惜自己,也并不影响我们爱别人和得到别人的爱。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无论自己的孩子多么顽劣,学习成绩多么令人沮丧,但这都不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爱。所以真正的爱和接纳都是无条件的。那些有条件的爱都不是真爱。比如说”你只有听我的话我才爱你“”你只有变得更优秀我才爱你“这些都是以爱的名义在进行控制。
但实际上真正做到无条件地爱和接纳自己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很多学员都发现自己的问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自己无法接纳和原谅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
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恐惧。我们之所以不能爱自己也无法爱别人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而我们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和行为上的偏差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恐惧。一般来说,恐惧有四种基本的表现形式:
1害怕亲密关系,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在亲密关系中受伤,往往会形成自闭型人格
2害怕分离和冲突,害怕做自己,百般依赖他人,形成依赖型人格
3害怕改变,死守着熟悉的事物,拼命自我压抑来追求完美,形成强迫型人格
4害怕面对现实,害怕约束和承诺,向欲望投降不懂节制,喜怒无常,形成歇斯底里人格
内心的恐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我们经历的创伤。所有的未经治愈的创伤都会形成我们内心的恐惧。而经历的创伤年龄越早,我们的抵抗力越弱,对我们的影响和伤害就越大。所以,要爱自己就必须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
我们的内心其实是一个缺爱的孩子。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当我们恐惧的时候,你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也许你内心的声音是---
“如果你表现不好,我就会惩罚你“
“如果你靠近别人,你就会受伤害”
“你只有服从才能得到爱”
令我们恐惧的声音来自于我们内心那个严厉的法官。那内心的那个严厉苛刻的法官又是谁呢?就是曾经在我们的生命中否定过我们伤害过我们的人,那些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他们对我们的苛刻的指责和伤害都内化成我们内心的声音。
那么该如何战胜内心的恐惧呢?
一种方式是让我们的意识变得强大,勇敢地面对潜意识和成长中的阴影和恐惧,把内心的那个严厉的法官变成一个有爱的成年人去拥抱那个内心的小孩,用爱代替恐惧,用接纳代替指责,驳斥内心的种种不合理信念。
把这样的内心对话”你笨死了,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注定会一事无成!“变为“没关系亲爱的,这样的错误人人都会犯,这并不能说明你比别人差。我们只需要下次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就好了”
把这样的内心对话“真倒霉,为什么这么糟糕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就是个苦命的人”变为“亲爱的,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精心准备的礼物,每一种痛苦都意味着成长,让我们做好拆礼物的准备吧!”
另一种方式是深入自己的潜意识,与自己的潜意识对话,相信我们的潜意识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人性中神性的存在。我们越是深入到自己的内心,越是知道我们该怎样去做。我们越是与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我们越是能够汲取到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不接纳他人。不接纳他人也有三种表现形式:
1.不接纳他人的问题
2.不接纳他人的感受
3.不宽恕他人的错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不接纳他人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我们特别看不惯,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和毛病让我们非常介意,感到浑身不舒服,或者有的时候别人犯的一些错误能够让我们马上火冒三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给大家讲两个职场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几个年轻人面试同一个岗位,其中的一位年轻人提前了解到这个公司的老总是白手起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到今天的成就,就在面试的过程中刻意渲染和描述自己贫困的家境,艰难的求学过程已经边读书边打工的种种艰辛,同时也展示了自己乐观和积极努力的一面。果然这个聪明的年轻人打动了这位老总的心,他最终赢得了这个职位。
同样的也是一场面试,也是几位年轻人竞争同一岗位。其中一位年轻人了解到公司的老总之前是学哲学的,曾经也是充满激情的文学青年。所以在面试的过程中投其所好,大谈哲学。结果在他滔滔不绝谈哲学的过程中,老总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位年轻人落选了。
为什么这两个故事的结局完全不一样?大家能猜到为什么吗?
第一个老总经过白手起家经过艰辛奋斗有了今天的成就,过去那个贫穷但是努力的自己是他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他的内心非常认可过去的那个自己,所以在那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就非常愿意给这个年轻人机会。第二个老总曾经是个疯狂热爱哲学的知识青年,但在事业上却一无所成。为了能够出人头地,他抛弃了那个热爱哲学的自己,而走上了一条追逐利益的道路。这样的选择其实让他非常愧疚,为了摆脱这份愧疚感,他必须要恨当年那个热爱哲学的自己,从而说服自己这样的选择是对的。而这个热爱哲学的年轻人让这个老总也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但这个影子却是这个老总当年自己否定的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有钱人特别看不起穷人,因为他们看不起的是曾经贫穷的自己。
张德芬“窗外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们看到的客观世界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最看不惯的别人身上的缺点往往就是我们自己不认可自己的部分,或者说我们越是缺什么,我们就越在意什么。缺乏自信的领导往往会招聘窝囊无能的下属,在批评别人别人无能的时候我们就不用面对自己的自卑。而一些承受家庭暴力的女性能够数十年承受家庭暴力而不反抗不离婚,是因为在声泪俱下地数落老公暴力的时候自己就能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从而认为自己是完美的。
这就是为什么心智成熟的旅程会让我们如此痛苦,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才是造成一切问题的根源,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当我们把问题都推给外界实际上是非常轻松的选择,但直面自己的内心,反省自身的问题才是真正痛苦的选择。
央视的记录片《镜子》里面探讨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为什么孩子沉迷于网络与手机?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家庭的问题。但焦虑的父母们永远只会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却看不见自己的问题。为了解决孩子们的问题,父母们将孩子送进一所特殊学校对孩子们进行“改造”,接受81天的封闭的军事化训练。可是既然孩子的问题反映的是家庭和父母的问题,为什么接受改造的主体是孩子们而不是家长?这些孩子问题的根源明明是:在家庭中缺失尊重,缺少爱和自由。而在这些机构的训练方法和父母在家对孩子们的管教方法并没有本质差异,同样是严格管教和严厉控制。既然孩子的问题主要是家长造成的,那么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家长。
在吴志红的《巨婴国》这本书中,讲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叫做越是没有里子的人越是在乎面子。我们的内在越软弱,对外的控制欲就越强,对外界的刺激就越敏感,反应就会越强烈。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是不是自己内在的想法有什么问题。
我们再来看一下不接纳别人的感受。我们之前讲课的时候已经多次讲过接纳别人感受的重要性。武志红说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果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就变成了生的能量,如热情和创造力;反之则变成黑暗,变成了黑色的死的能量,如怨恨和破坏力。所以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渴望是被接纳和被看见。所以罗杰斯说,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但是在亲密关系中有的时候接纳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现实中我们往往会用争吵和指责来代替接纳和看见。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约翰和玛丽是一对夫妻。玛丽每次用完卫生间都把卫生间搞得一团乱,约翰多次提意见玛丽都置若罔闻。直到有一次约翰终于爆发,两个人发生了剧烈的争吵。那我们争吵背后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约翰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从小是一个被忽略的小孩,他在饭桌上说话从来没有人倾听,他从小就没有价值感,渴望被倾听;而玛丽则出生在一个严格管教的家庭,只要乱放玩具,玩具就会被父母扔掉,毫不留情。玛丽内心深处的渴望是被包容。我们有的时候选择争吵是害怕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受伤的真相。如果我们选择争吵,我们就可以选择归罪于外而不用面对自己内心的伤痛,同时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可以给我们一种对的感觉和控制感。实际上吵架的真相是选择伤害对方来保护自己。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肆意伤害我们身边的亲人,从而避免面对我们内心的痛苦。就像前两天看了一部老电影《心灵捕手》,当威尔内心的伤痛被触动,他第一个攻击的就是自己的女朋友,就像受伤的孩子攻击自己的妈妈一样。但是一个孩子的攻击力毕竟是有限的,造不成多大的伤害,但是一个成年人的攻击力却是很强的,她的女朋友会痛到直不起腰来,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他的女朋友心碎的声音。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都是这样,我们往往会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控制,攻击和指责。就像很多愚蠢的父母会把它们自身的挫败感转嫁给无辜的孩子,对他说“全是你的错!:我们越是深爱的人伤我们越深。因为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包括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迁怒于人。要明白我们自己需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我们伤痛的地方是我们需要疗愈的地方。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真正地看到别人,从而接纳对方的感受,而不是陷在自己的感受里无法自拔。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不能宽恕别人的错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伤痛,被抛弃,被背叛,被拒绝,被伤害。有些伤痛之深甚至可以影响我们的一生。很多伤痛虽然表面结疤,但结疤的表面之下甚至会化脓,让我们每次触及的时候,依然痛入骨髓。我们真的很难原谅那些深深地伤害过我们的人。
那我们为什么要宽恕别人的错误呢?我们为什么要宽恕那些曾经深深地伤害过我们的人呢?因为如果我们不宽恕别人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不能原谅自己。在《少有人的路》中派克指出宽恕的第一受益人是宽恕人自己而不是被宽恕的对象。
派克说,我们一定要警惕,责备与愤怒和仇恨一样,都会给人带来痛快的感觉。发泄愤怒能让人一吐为快,责备他人能让人舒服,仇恨则让人过瘾。他们甚至会让你上瘾,你甚至会迷上它,并要成习惯,无法自拔。在中世纪描述地狱的图画里,你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恐怖的画面,一个人在角落里啃自己的脚踝。一个充满愤怒和仇恨的人就是一个不停地在啃自己骨头的人,唯一的问题是,你正在啃的骨头是你自己。抓住愤怒和仇恨不放,就像一个人在不停地啃咬自己的脚踝骨一样让人恐惧。我们以为我们责备的是别人,但实际上最大的受害者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让自己陷在痛苦中无法自拔。我们越是责备别人,其实我们是在一遍又一遍重温当年的痛苦。如果抓住愤怒不放,我们的心灵就会停止成长。
那么该如何学会宽恕呢?真正的宽恕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是它对你的心理健康绝对必要。就像我们很多人过不好这一生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无法宽恕自己的父母,虽然我们并没有勇气面对这个问题,但我们的内心一直都心怀恨意,因为他们在我们年幼时并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爱,甚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伤害。真正的宽恕和廉价的宽恕不同。廉价的宽恕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承认我的童年过得不完美,但是我的父母已经尽力了,而我原谅了他们“。但实际上我们的内心并没有原谅。
真正的宽恕要建立在真正的审判的基础上。治疗的前提是,把伤害我们的人放在”审判席上“。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在心理上起草诉状和辩护状,然后是上诉和庭审,直到最终做出判决。由于这一过程需要太多的精力,所以多数人都选择了廉价的宽恕。
你不可能宽恕一个没有罪过的人。宽恕只有在有罪裁决之后才生效。
1\8r^�s�"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