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安有种特殊的情愫和天然的亲切感。就像那年十月,独自站在清晨的大雁塔下,看着阳光斜穿过古老的梧桐到我面前,突然感觉我以前肯定来过这儿,这里好像我的家。
不知道有没有前世今生,假如有,那我前世大约是个长安人。
前世的我,在街角不起眼的小酒家把宿醉的李白带拖回他家,谁让我摊上这么个邻居,orz;
白居易那小子不仅偷喝我珍藏的西凤酒,还偷摘我种的菊花,皮小子哎!
杜牧跟他老婆吵架找我劝架,我说记得挑不值钱的砸。
…………
我想,之所以对西安有亲切感,不仅因为这里底蕴深厚,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还因为这里存在过唐诗里的王朝——因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因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因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因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还因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历史如静水流深缓缓向前,温和却不可阻挡。长安,在诗歌里走过漫长的岁月,曾经被飘逸如仙的诗者歌咏,“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也被忧国忧民的文人批判,“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里是无数被贬谪出京的诗人频频回望之地,当他们面临“巴山楚水凄凉地”,却也难忘这锦绣长安。
长安,看着一个个王朝兴亡、英雄成败,但这些都不重要。比历史更重要的是人。
我站在清晨的大雁塔下,突然觉得来到了故乡。看着大雁塔,吹着长安风,想着当年玄奘如何求取真经又如何翻译,想着李白当年怎样走过长安月下。
那年我十九岁。
比历史更重要的是人。那些王朝如何起家,如何倾覆,具体细节记不清了。但我还记得小学看过的古诗插画,几片竹叶一枝桃花。还能随口背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恐怕,中国人没有几个背不出几首唐诗吧?
秦时明月还挂在天空,汉代的关隘消失不见,唐宗宋祖已然陈迹,华夏大地被劲风刮过早已变了模样。那么,这里的人是否还记得他是谁?什么会一直存在不会消失?
世界急速变化,变化是常态,没有什么比好的变化更振奋人心、让人跃跃欲试的了。比如移动支付、物联网、人工智能……这世界太让人惊叹了!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什么在发生,什么被创造,这简直棒呆了!这样的世界,让人想参与。
然而,这个世界同样因为它的快速运转和信息爆炸慢慢地让人无法驾驭。当你刷屏的时候,是你在刷屏还是你被屏刷?你控制不住点击一个又一个链接,突然觉得好无趣,但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顺手又点击了一下……
人类可以上天入地,改变潮水的方向,我们以人类之力行上帝之能。这很棒!但作为一个(姑且叫)“知识”青年,也怀有一些忧虑。当人类在自己的疆域一往无前,他是否还会记得来时的路?当夜深人静,看着手机屏幕亮起的蓝光,他是否感到孤独?
人类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贯穿人类群体始终。这种孤独,不是“siri说个笑话”可以解决的。人类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将他们从深刻的孤独感中拖拽出来,他们必须连成一个整体。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支持,而是一种强大的、他们认可的精神力量。
我把这种精神力量叫做文化。
人类创造了文化,不同的种族、国家、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把他们联结成一体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当地球这边的我们挂起红红的灯笼,贴上喜庆的春联,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地球的另一端,人们正扮成圣诞老人唱起Merry Christmas……不管怎么样,人类灵魂终于有了可以皈依的地方。同一种文化内部有强大的认同性,身处其中的人们体会到强大的归属感——不再孤独。
这一切,跟我在西安大雁塔前的感受何其相似!我之所以仿佛回到故乡,是因为作为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其实就是归属感,而归属感来源于你所认同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是什么呢?
太多了!节日、传统服饰、美食、京剧、绘画、中医、文学……
还能再具体一点吗?
所谓文化就是,当你外出游玩,看到一簇梅花,突然想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当你路过家乡的小学,听到书声琅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时,你就会知道你是谁,什么不会消失。
(完)
作者按:
可是……万一降维打击人类文明不复存在?
…………
管他呢。
热门文章
苏轼 | 过来,我想抱抱你
诗僧齐己 | 一生经历四朝代,只为煮一盏好茶
那天我只是出了趟门,却与爱情撞个满怀
入骨相思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