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畏难情绪

在我对家庭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时,某一周,孩子在周二晚上准备第二天的运动项目踢毽子,有个作业没有完成,接着周三周四一直到周五上午都在开运动会,周五下午提前放学。

妈妈在这期间多次提醒孩子,还有个数学作业没有完成,甚至建议孩子在运动会的期间,可以利用看课外书的时间来写会作业,结果都被孩子拒绝。

周五晚上完英语课外班,妈妈又一次的提醒孩子,周日我们约了朋友一起出去玩,你最好今天把周二的数学作业先完成,否则你周末的学校作业和课外的英语作业都堆积在一起,在周六一天完成,你会很紧张很累的。

还停留在开运动会就代表着玩的这种休闲状态中的孩子,再次拒绝了家长。

已经学会尊重孩子意愿的家长,并没有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就跟孩子商定周六早上叫她起床的时间。

第二天,当妈妈在约定的时间叫孩子起床两次,孩子答应马上起来后,妈妈就出门买早餐了。

结果等妈妈买回早餐,孩子已经又睡过去了,因为知道孩子这天的作业任务量非常大,家长内心就带了情绪,没有继续叫孩子,而是在厨房继续忙。

等孩子真正起床并吃完早饭后,已经快十点半了。孩子没有意识到时间的紧张和作业量立马去写作业,而是又玩了十分钟才去写作业。

过了半个小时,孩子过来告诉家长,她写完了某项语文作业,本来已经平静下来的家长,内心立马又起了情绪,这项作业平时也就十分钟能完成的,结果今天作业量这么大的情况下,竟然用了30分钟。

更气愤的是,过了没一会,孩子气呼呼的跑出来跟妈妈说“我们数学老师有病呀,布置两张试卷,这么多的作业,怎么完成呀,太气人了!”

“妈妈,好多作业呀,我怎么完成呀,太累了,老师为什么要布置那么多作业呀!”

已经忍无可忍的妈妈,面对孩子的抱怨和情绪,立马跟上:”我早就告诉过你呀,也提醒过你很多次了,作业很多,别堆积在一起,结果你就是不听,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怎么能怪别人。“

被妈妈说的哑口无言的孩子,烦躁的回去继续写作业,等午休结束上完下午的绘画课,孩子写完所有的作业已经是晚上11点了。

这位家长说:我虽然没有像过去一样对孩子大吼大叫,但是我真的很生气,我提醒她很多次了,她就是不听,最后又跟我抱怨作业多,写的很累。

我帮这位家长分析:

第一条线:孩子的情绪线

孩子从周二到周五期间,开运动会就默认为休闲的玩,孩子已经完全进入这样的状态中,所以从周二到周五晚上,虽然妈妈说了很多次:作业堆积了很多,会很累很辛苦。

但是孩子在这个当下,脑袋里没有作业相关的具体内容,更是无法做到切换到写作业的模式。孩子默认的是:这不是写作业的时间,这是玩的时间。

等周六的时候,孩子真正开始面对作业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的妈呀,竟然这么多作业呀!

这个时候,妈妈说过的话像魔咒一样,全部的涌进了孩子的脑袋:“你有周二的数学作业,有课外的英语作业,还有周末的作业,堆积起来这么多,你会很累很辛苦。”

堆积起来这么多,你会很累很辛苦。。。。。。

堆积起来这么多,你会很累很辛苦。。。。。。

堆积起来这么多,你会很累很辛苦。。。。。。

事实上,本来60分的困难,如果孩子能静下心来,按部就班的做,也没有那么难。

但是妈妈过往的提醒,象魔咒一样在孩子脑袋里横冲直撞的乱窜,这份60分的困难,立马被孩子放大成了90分,感觉这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一个难度。

所以,无法面对这份困难的孩子本能的跟妈妈求助,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孩子,她不会真实表达这份困难,而是本能的调动父母面对困难时,他们应对困难的模式----抱怨。

所以,才有了孩子对妈妈那一顿抱怨:

“我们数学老师有病呀,布置两张试卷,这么多的作业,怎么完成呀,太气人了!”

“妈妈,好多作业呀,我怎么完成呀,太累了,老师为什么要布置那么多作业呀!”

第二条线:妈妈的情绪线

妈妈在周三到周五的时间,一直在提醒孩子写周二未完成的数学作业,孩子一直没有按照妈妈的意愿去完成这份作业。

等到周五,妈妈再次要求孩子补作业,又被孩子拒绝后。对这件事失去掌控感的妈妈,内心已经是非常的不踏实不安了。

脱离了自己掌控,妈妈就无法把控“孩子写作业”的结果顺利完成,内心会极度不安。

所以,在周六的早上,平时周末,再正常不过的一个赖床事情,也会引起了妈妈的情绪。

当然,哪怕没有孩子赖床的这个行为,只要孩子有任何一个不情愿不配合,都会激起内心不安的妈妈的情绪。

当妈妈的不安和不满持续放大,等到孩子非常气愤的跟妈妈抱怨时,妈妈的这份不安才真正的落了地:看吧,果然如我所料。

接着回击:”我早就告诉过你呀,也提醒过你很多次了,作业很多,别堆积在一起,结果你就是不听,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怎么能怪别人。“

父母在这个时候,这样说话的潜台词都是:看吧,你没按照我说的做,是不是出问题了?所以,以后一定要按照我说的做,就不会出问题了。

通过这些话,再次建立自己的掌控感。

当我给家长分析完情绪,为了引导家长更深的认识到能影响孩子一生,非常关键的一个点,我给家长举了个例子:

案例:

我孩子在一年级暑假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个20首的古诗考级背诵,那个时候还没有作业规划的孩子,把这个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结果临开学前一周,才发现还有这么大一个作业。

等把打印的古诗拿给孩子后,孩子背了两句,就愁的在那哭了起来:“这么多古诗,好难呀妈妈,我背不过,太难了。”

我察觉到孩子的情绪,他是被困难吓倒了,他觉得自己无力完成古诗背诵这件事。

我就过去坐下,怀里拥着孩子说:“来,让妈妈陪你一起看看,我们一起研究研究,怎么把它变简单。”

我认真的把每页翻完,然后跟孩子说:“这里有20首古诗,还有七天开学,我们每天背诵三首,上午一首,下午一首,晚上一首。这样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这个任务完成。

来,让妈妈先陪你背诵第一首。呀!这首四句古诗比你平时背诵的都简单呢,我觉得你五分钟就能背过,要不,你试试?”

本来还在抽噎的孩子,感受到我对这件事的态度并听到他能完成这个任务,踏实的拿过古诗,倚在我怀里背诵第一首。

果然三分钟后,他就告诉我:妈妈我背过了,你给我检查一下吧。我检查后,发现背诵的不熟练,又引导孩子熟记了一会,就把这首古诗背过了。

全程不过十分钟,让孩子愁哭的最难最难的事,变成了超级简单的一首古诗背诵。

我总结到:

当孩子不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总是在不停的唠叨;当孩子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却在抱怨和指责。

一直听的非常专注的家长,突然喃喃的说: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我那么反感我妈妈的唠叨。

当我不会做一件事的时候,对“不会这件事”的无助和伤害会让我很“难过”

但是当我求助妈妈,妈妈不给我帮助反而在指责我,指责我笨、指责我做不好的时候。“她的指责”对我的伤害就是一种“痛苦”

我因为不会做一件事难过的时候,这是一种“皮外伤”

妈妈指责我带来的痛苦”却是一种“扎心的痛”。那种因为不会做一件事感觉很无助的“皮外伤”,过几天就好了;但是这个“扎心的痛”,会一直存在心里,深入骨髓。

更让我难过的是,我的人生轨迹里,爸爸妈妈传递给我的一直是:遇见问题就抱怨。

当孩子遇见困难和出现问题的时候,我没有给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法,没有帮助孩子建立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所以孩子从我这学到的就是抱怨,一遇见困难,她不是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抱怨,不停的抱怨。

更可悲的是,我却把“办法总比困难多”天天挂在口头上,天天这样引导孩子,但是孩子没有记住这句话,却模仿了我亲身示范的抱怨。

孩子遇见困难,解决问题的步骤示范:

第一步:帮助孩子分解目标任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来,让妈妈陪你一起看看,我们一起研究研究,怎么把它变简单。”

“你这里有两张数学试卷,一个练习题,只要按部就班的做,你大约三个小时就能完成“

第二步:重塑信心,让孩子意识到,这个任务跟平时的差不多

翻翻试卷说:呀,这两张试卷这么简单呀,平时这样的试卷,你都不用50分钟就做完了。

我怎么觉得你会完成的更快呢,要不要一起试试?

第三步:在孩子身边陪伴,陪孩子去突破第一个关键点。

来,妈妈坐你身边陪你,你慢慢的写,写完一张,妈妈就帮你检查一下,好不好?

总结:

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家长不要在孩子还不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就提前干预,给出各种指导建议,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要做什么。

我们要把真正的帮助留到孩子遇见困难的时候。当他无力面对的时候,我们帮助孩子分解困难,给孩子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这个任务,然后陪伴孩子完成这个困难。

而这样同类问题上的陪伴,只需要一次,孩子下次就知道怎么去面对这样的困难了。

这样被回应的孩子,遇见问题,本能的就去把问题变简单,然后解决掉问题。孩子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极少出现“畏难”情绪,就更不会有抱怨的习惯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