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就一本垃圾,让我看书欲望都下降了。
这个书是流水帐,我被他们这个书的营销给骗了。还有定位那本书,也是一样的。
也是被那本书给骗了。
下次买书前,或者 看书前一定要看一下豆瓣或者 书评。这样才会更好的去看。
这样也才会有价值 。
搜索整个文章 ,其实他这个文章 有几点还是肯定 的。
有些思维是比较新的,是不会旧的。
比如:垄断才能挣到钱,才会创新。竞争是不会的。
竞争只会让客户把眼光和精力放在眼前的事务上。
所以说:如何利用好竞争 。
不可能避免竞争 ,现在哪里还有蓝海的公司呢。没有了哈。
所以说:如何利用好竞争 ,并且培养好长远的竞争力,这个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
一个是做好当前的事情,一个是培养长远的能力的问题。
如果不关注当前的竞争的话,那就没有饭吃了。
但是我觉是这是有一个过程的。
就是说:现在专注一下眼前的事儿。但是长远的事儿是一定要关注的,并且 2年后,我希望大部分的精力 都是花在思考长远的问题上面,这个才是王道 ,不希望现在一直把这个时间花在:眼前的事情上。
这样子就没有意思了。
在网上摘录了几段知乎读书笔记。
1: 把事情做的好10倍以上
技术创新需要在某些关键点上,做到比现有的解决方案好10倍以上。好上10%、20%不足以推动客户行动。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去探索发现那些掩藏在现象背后的秘密。作者举了Airbn的例子,他们意识到“游客”与“拥有高质量闲置房的房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让游客可以花更低的价钱获得更好的体验,而房主可以放心的获得收益。
探索秘密需要相信秘密的存在,需要独立思考。在这里Peter Thiel批判了当前的社会思想、商业文化与高等教育制度,因为它们倾向于让人们恪守常规,而不是探索真相与创造未来。
刚翻开《从0到1》,我就被吸引住,因为Peter一上来问的那个反主流问题,我答不上来。“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人有不同看法?”
于是乎整整一本书都几乎是Peter在告诉我们,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答案,并给出了他的论据,比如涉及到 1. 商业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实现垄断;2. 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而全球化只是从1到N;3. 大学教育没有什么用,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干嘛;4. 风险投资必须追求能够带来整个资金规模回报的unicorn公司,而不是4-5倍回报的普通公司。
另外一位知乎网友
这本书传递的「关键信息」是:你需要在一个领域,做到垄断,而不是在一个领域,和其他人竞争。这是个反常识的论点:一般认为,竞争带来繁荣,或者竞争无法避免。但仔细想想,在充分竞争的环境里,一个服务一般在2-3年会变成一家垄断。比如阿里巴巴、腾讯,比如快的和滴滴的合并。
我觉得这本书说了所有关于创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feeling people气质、长期计划、步骤、隐忍、骇人的说服力、霸权……但是作为一个大学课程上课的记录的集子,这本书在这些关键要素的关联性上是缺失的。
而做出这些的事情的关键,是我称之为feeling people的人——这类人精力充沛,无休无止,欲望持久并且强烈的渴望一个自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在前行的过程中——姑且称之为「前行」吧——不断的感受着环境,和世态融为一体,从而成为被选中的那个人。
我认为提出,并且树立feeling people,是创业这个领域的重要进展。这也是我理解这本书最重要的社会意义。
再另外一位读者: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从0到1呢?我的答案是,在一个远未饱和的细分市场上,创造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而且比竞争对手好很多的产品或服务。只要达到这一点,哪怕创意不是原创,在我的眼里都是了不起的创新者。 未来是可被规划的么? 这也是2shou曾经困惑的点。「异类」这本书里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成功者就是偶然比别人早一步进入到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并且在领域爆发前就积累了一万小时经验的人。而拿起「精益创业」这本书,强调的一直是未来不可预期,所以要小步快跑,及时调整。但是如果成功就是买彩票,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工作而不是买彩票呢?春节前和一位兄长长谈,说到牛逼的创业者都有哪些特征,兄长只总结了一点,怀有远大的愿景并且能一步步拆分目标实现。这点颇有共鸣,成功确实七分靠天命,只不过一个人如果不去积极的规划未来,并且落地到一个个可被实现的目标,哪怕运气再好也上不了天。再次引用彼得大帝的金句:规划优先于机遇。 抛开创业,彼得大帝还提出了两个有趣的观点:1. 当社会对于未来非常不明确之时,金融业会特别兴旺发达;当大家不知道拿钱做什么,才会存银行。2. 只有创始人对企业的未来不明确,他才会选择卖掉公司。这么看国内的现状,大部分人和公司都对自己的未来并不明确。 技术和销售 2shou的朋友们都很难想象我的第一份竟然是销售。当然我在技术领域工作的时间更长一些,因此对于鄙视链见怪不怪,在不少技术人眼里,销售只是满口谎言的骗子。但技术人往往低估甚至忽略了销售的作用。为什么?其一,产品只有到达用户手中才算最终的成功。发明了新产品却没有有效方式推销,那么你的生意无以为继。参考史玉柱的例子吧,巨人起家的第一个产品是汉化软件,完成开发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电脑抵押出去,在电脑商情报上登了一个版面的广告。所以技术人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销售思维的历练必不可少。其二,销售并不只是点对点的,实际上大众传播的许多范例都是潜移默化的销售。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销售是谁?我不会投给任何人,我会投给苹果这个品牌。有次傍晚经过苹果在广州新开的直营店,抬头看到金色LOGO在黄昏的阳光下散发着妖艳的光芒,观察店里游客的表情,惊叹、崇拜、艳羡、不舍,我对友人说,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图腾柱,多少人愿意自发的到这里来献祭。这里第三次引用彼得大帝的金句:和演戏一样,不露声色的销售最为有效。其三,大部分成功的产品(苹果就不说了)都离不开与早期用户的交流,销售本身也是在收集反馈,改进产品,驱动技术升级。其四,生活在这么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销售早就不只是以产品为对象,你带着你的简历、你的GitHub、你的代码去应聘一家公司,难得不是在销售你自己?你希望团队和你去做一个新方向,找你的老板要资源,难道你不是在销售你的想法?销售早就无处不在。 2shou反复说,不一定要去创业,才能当一个创业者。做一件有突破有挑战有合作的事情,服务用户,团结他人,愉悦自己,就是创业者。最后无耻做个总结,创业者要怎么从零到一?选准市场、规划未来、学习销售。祝2shou的朋友们新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