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之际,对于《朝花夕拾》这本书便早有耳闻,曾经拿起过,是自己不喜欢的散文风格,于是,又默默放下,直至今日,又重新拿起。
鲁迅的文章在印象之中便是针砭时弊,看似写物,实则写人,看似陈述,实则抨击,不了解社会背景,不了解身处之世,便很难读懂其中的文字。
第一篇文章便是这样的——《狗·猫·鼠》。看着题目,便扎好坐姿打算从这吸引人的题目往下开读,然而,读着读着,便不知作者所云,到底云了个所以然?
总不能就在第一篇就打退堂鼓,于是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读,读完也只是了解大概:作者仇猫,偏爱隐鼠,虽是误会猫吃了隐鼠,但作者归根结底还是仇猫的。
内心隐隐清楚,作者口中的狗、猫、鼠都是有所指代的,然而却实在不清楚,到底指代的是什么。
为了不再放弃,继续啃完后面的文章,便搜了度娘,了解了作者所处情境,及其狗、猫、鼠具指何人、何物,明了其主体思想后,这才接着往下再读。
后面的文章相对没有那么枯涩难懂,像《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等文章也是早已学过或有所耳闻,所以读起来也就相对更有动力,但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还是需要借度娘之力才能真正深入理解。
对于像鲁迅一类的资深作家,他们的作品总是被拿起又放下,常常都是以敬而远之的心态对待的。
然而,真正拿起来,读进去了,就会离作者更进一步,字里行间之中,也会体会到作者的愤慨与幽默。
读书是与高尚的人在交谈,可能谈不出所以然,但作者的所思所想多多少少还是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选择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品味一时,更可以受益一生。
“经典咏流传”,阅读经典,我们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