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日子,小区里的娃娃们都冒出来晒太阳了,一个个肉呼呼、胖墩墩的,很是可人。
有的刚学会走路,摇摇晃晃的,冷不丁一个屁股蹲儿坐地上;有的看见生人来了,赶紧躲到家人怀里;还有的会甜甜的送你一个呆萌的笑脸,让人忍不住想抱过来亲一口。
前两天,林志颖微博上晒出带仨儿子晒太阳的图片,让人看后心生羡慕。他一手牵着Kimi,一对双胞胎胸前一个,婴儿篮里手提一个,幸福感爆棚。
都说父亲陪伴长大的孩子,更阳光,更有力量,对孩子的品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实不光是父亲,母亲在孩子幼年的时候更为重要,对于孩子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母亲的地位无可替代。
有个小妹,八零后,俩宝妈。一次外出旅游认识她,当时她家小宝刚七个月,我很奇怪她怎么有时间跑出来玩,那么小的宝宝是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吃奶不说,七八天不见妈妈,对孩子来说,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见我不解,她说,姐,我家孩子不吃奶,一口奶都没吃,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喝奶粉。我俩儿子都这样。
啊?我惊讶极了,为什么啊?我妈妈怕我休息不好,坐月子的时候她就搂着孩子睡觉。现在大儿子七岁了,小的七个月,都归我妈管,要不然我能有空出来。说着,很得意的样子。
见我这么吃惊的样子,她又接着说,姐,你不知道跟我一起生孩子的那些姐妹,她们都快累死了,白天晚上都睡不好觉,整天就是孩子,孩子,孩子的,你看我,恢复得多好。
我看了看她,的确是很好,身材好,因为睡眠充足,皮肤也很好。
我说你真“有福”啊,有个好妈妈。她说是啊是啊,我可不能整天埋到孩子堆里,烦死了。
我彻底无语了。不知是为她妈妈,还是为她自己。只负责生,不负责养,只顾自己清闲,把孩子全推给老人,这样做母亲,合适吗?
婴儿最初的情感依恋对象就是妈妈,他最需要的,是妈妈温暖充满奶香的怀抱,在和妈妈的互动过程中,小婴儿的微笑、拥抱、咿呀学语、深情地对视,对宝宝身心的成长都是极好的,也有利于他长大后的社会情感发育,使他能对别人充满爱心和信任。
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建立起足够安全的依恋关系,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会情感发育,使其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对外部事物和人缺乏信任。
儿子一岁半的时候,单位派我去北京学习,因为机会难得,家人也很支持,想都没想,我就去北京了。婆婆是非常慈爱,脾气很温和的老人,照顾孩子特别有耐心,比我强多了,儿子很亲她,跟着她我也很放心。
空闲的时候我会打电话回家,儿子在电话里咿咿呀呀地叫妈妈,也不会说太多话,我问他,想不想妈妈啊,他就回答,想。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是废话嘛,平日里朝夕相处,突然之间妈妈不见了,他能不想吗?但那时候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不会记得。但真应了那句开玩笑的话,想得都想不起来了。
一个月后我回来了,到家的时候,正好婆婆抱着他在客厅坐着。我很兴奋地说,宝宝,妈妈回来了。儿子很冷漠地看了我一眼,迅速把眼光转向别处,完全无视我。
我急忙走上前,打算抱他,他却使劲挣脱着不让我抱。我说我是妈妈啊,你不记得了吗?(后来才知道,小孩子的记忆很短的,超过一个星期不见,在他脑海里,就觉得这个人没有了,慢慢就忘了)。
我很失落地坐在一旁看着他,他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我。我想,怎么能让他想起来我呢?给他唱儿歌吧,于是把之前给他写的儿歌翻出来唱。
“燕子燕子飞得低,蚂蚁蚂蚁搬家急,鱼儿鱼儿出水面,天空下起小雨滴”。
听着听着,儿子好像想起来了,慢慢地向我走过来。我紧紧地抱起他,在他的小脸儿上亲了又亲。
从那以后,除了家人一起外出,他从来不肯在别处睡觉,不管玩得多晚,他都非要回家睡,在自己的床上,用自己的枕头。好像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妈妈不见了的状况似的。
现在想想,那段妈妈突然不见了的经历对他的影响是蛮大的,因为年龄太小,还没有建立起足够安全的依恋关系,他还不知道不见了的人还可以再回来,他会以为真的就没有了,这会让他非常焦虑和不安,通过闹觉、食欲下降等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
大人往往不以为是妈妈离开造成的,只是觉得孩子不舒服而已。
所以现在我特别后悔在他那么小的时候出去那么久。记得有篇文章里,用三年换孩子一生的幸福,说的就是早期依恋关系对孩子的重要性。
草儿还会长,孩子的成长却不能重来,放下手边的事,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用心去陪伴他,像林志颖那样,一家人多带着孩子们出去晒晒太阳,给他充足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