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家境还可以,从小能够上私塾。在16岁前,有过六年的私塾生涯,被他称为“六年孔夫子”。
那个时候,他读的主要还是传统经典。虽然不喜欢,但也给自己打下传统文化素养的底子。在私塾期间,他比较喜欢读闲书,也就是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期间,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提倡社会改良,非常喜欢。
17岁时,毛泽东考到县立东山小学堂读书。这个小学堂在湘乡县城附近的东台山下。它除了教授传统经籍外,还有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学科目。这一期间,表哥文泳昌借给他《新民丛报》合订本,影响很大。他在第四号上的《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写道:
“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表明他当时对君主立宪和封建专制两种国家体制的理解。
1911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读书。他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了。长沙革命党人于十月二十四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他不愿参加学生军,而是投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
他一共当了半年兵。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认为革命已经成功。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
当时他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公立高级商业学校,都不满意。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读了半年,留下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文章写到: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这是毛泽东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全文仅六百字,老师的批语却有一百五十字,说作者“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还批给其他同学“传观”。
柳潜借给他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一百一十六卷。他读得很认真,收获很大。
关于柳潜,是一个颇有眼光之人。以下来源百度:
柳潜,是清朝末年的一名秀才。他早年酷爱读书,学识渊博,颇有才华;青壮年以后目睹官场腐败,遂放弃仕途,以教书为业,被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聘请为国文教师。直到1924年,《校志》中仍有柳潜的名字。
后来柳潜因生活困顿,曾先后在福建和长沙等地做过几年幕僚,后又返回学校从事教师职业,但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于1930年在长沙去世,终年52岁。
柳潜也是毛泽东同志的国文授业恩师,给了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100分,并给予如下精彩绝伦的评论:"切实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议论潇洒,积理宏富";"力能扛顶";"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
他觉得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于是决定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特别是严复翻译的书,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
自修半年后,因为父亲断供,毛泽东只得重新回到学校读书。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决定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