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7年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在保险领域,相对于圈子外的人还算专业。
当前市场与日俱增的主要矛盾与诉求肯定是医疗、养老、教育。按传统说法,人生要有的7张保单里,首配也必然是保障型保险。
作为客服,我并没有业绩销售压力,大部分亲朋好友咨询保险时,因为对自家产品相对熟悉,我一般也推荐所在公司的重疾产品。
真心话,我觉得自己公司的重疾险疾病种类相对齐全,业务员基本上拿到的佣金很少(最高也就20%),省出来的空间可以说已经让利给了消费者,所以整体性价比是可以的,当然如果一定要跟网销的产品比,不具可比性。毕竟实体线下公司的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摆在那。
100种重疾,60种轻症5次赔付,不分组,带身故保障,现金价值首年最高可以达到所交保费的一半。这款产品今年也做了进一步升级。
很多人不理解现价的概念,简单来说现价就是不想再持有保单而向保险公司申请退保时,保险公司扣除一些费用后给回你的钱。第二种情况是如果不退保,但需要资金周转,可以用现价的一定比例向保险公司申请贷款,届时还本付息。一般情况下保单持有年限越长,现价越高。
所以高现价,对消费者还是有好处的。很多人买保险或者稍微懂一点保险的人喜欢向代理人索要佣金,或者单纯从所谓的返点来评判哪家公司的产品更划算,这很不理智。
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险公司越是能给代理人高额提奖比例,一方面说明在产品设计上现价不会特别高,至少前几年不会特别高,一方面说明公司在拿费用补贴代理人。保单生效的头几年是公司运营成本开支最大的时候,必然是不希望客户退保的,若真发生退保的情况,通常也不会给你拿回太多的钱。
缴费几十年,只在第一年上因为返点占到便宜,肯定是得不偿失的;更何况,监管明令禁止返佣。
写到这里,你大概会以为我在推销我们公司的产品。错了,我其实是想说一个故事。
公司的一名30多岁的女性客户,1年前通过销售人员给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买了80万的重疾。今年孩子突发高烧住进医院,病情急转直下进了ICU,当地医疗水平有限,拖了十几天才诊断为重度肺炎。
客户向我们公司申请理赔时,因为没有达到重疾赔付标准,公司没有办法赔付。很不幸一个月后孩子过世了,产品是保身故责任的,按理说应该赔付80万保额。
可惜不是。
监管规定:对于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险,在被保险人成年之前,各保险合同约定的被保险人死亡给付的保险金额总和、被保险人死亡时各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额综合、被保险人死亡时各保险公司实际给付的保险金总和按以下限额执行:
⑴对于被保险人不满10周岁的,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
⑵对于被保险人已满10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2016年1月1日起执行)。
因为监管的这条规定限制,产品在设计上按照行业惯例对未成年人身故责任的赔付处理方式是18岁前身故,取累计所交保费与身故之日合同现价的大值。
客户合同才刚过一年,现价就算再高也不会超过所交保费,所以到最后,客户只拿回了几千块。
我意识到这个保险,实际上并没有帮到这个家庭。至此我再也不敢说自己是个相对专业的从业人员了。这件事上我反思了四点:
首先,今年我30岁,我的同龄人也正值刚有小孩或刚二胎的年纪。我给很多朋友都推荐了我们公司的产品,大人小孩都在买。从重疾角度而言,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做错的一件事,就是并没有考虑到产品不是完美适合所有的人群。
其次,我开始慢慢觉得产品设计的责任越复杂越全面,互相制约的可能性就越大,反倒不如单一责任的产品,分开购买或许在整体保费与保额上能追求更大的利益。
第三点,如果向我咨询保险的人出于完全的信任,全盘接受我推荐的产品而并没有自我判断的能力,我却未根据其收入、职业或健康情况做整体规划,将来会不会因为我的错误判断导致一个家庭没能构建全方位抵御风险的防火墙?
最后一点,身为某个保险公司的员工,本身就会受限于公司的产品线,优秀的代理人才会在自身公司产品线不齐全情况下推荐客户去购买其他产品做组合,因为这涉及利益问题。所以未来,脱离保险公司之外的理财规划师,家庭规划师,或者站在客户角度而非公司角度的保险经纪人,也许才是大势所趋。
这件事后我给所有向我买了保险的朋友一个个告知让他们配齐寿险及百万医疗,不要把所有的风险转移能力寄托在重疾险上。今后若是还有人再咨询保险,我会让他们去考虑几个问题:
如果自己想掌握主动权,那么就花心思好好地系统地学习保险,毕竟所有的理财道路上都绕不开这个知识体系;
如果想交由他人,那么就找一个专业且独立的机构或业内专家,现在很多理财培训公众号都会单独开辟这个咨询测评,该花的钱还是花吧。
如果身边真的有优秀的从业人员,掏心掏肺给你建议,那么就不要想着他赚了你多少钱,因为这是对一份职业的尊重。
毕竟,没有哪个产品标的像人身保险一样,保的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