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遇到给种各样的挫折,恋爱的失败,事业的挫折,生意的失败,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挫折让我们逐渐的停滞了前进的脚步,当我们抬头迷茫中看着前方时,似乎看到的是绝望,似乎充斥着绝境!事实真的如此吗?我又应该怎么办?那么今天我们以一个心理学实验故事来打开今天的话题: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把一只狗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放电装置,通过这个装置会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并不大,不会伤及狗的性命,也不会让狗受伤,但是会让狗感受到电击的痛苦。实验发现,这只狗在开始被电击的时候,反抗得非常激烈,拼命挣扎,想要从笼子里逃出来。但是经过再三的努力之后,它发现自己根本就无法从笼子里逃脱,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后来,把这只接受过电击实验的狗放到另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分为两部分,中间用木板隔开。木板并不高,狗能轻易跳过去。木板的一边有电击装置,另一边没有。把狗放到了有电击装置的一边。他发现这只被电击过的狗在开始时惊恐了一阵,随后就趴在笼子里痛苦地忍受着电击,而没有尝试跳过木板逃脱电击。
相反,当把没有受过电击实验的狗放到有木板的笼子里时,他发现这些狗都能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另一边,逃离电击的痛苦。
在1975年塞利格曼同样的把相同的实验机制用在了人的身上:
首先,他将被试者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实验组,他们需要听一种噪音,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是控制组,他们也听这种噪音,但可以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他们不接受噪音的刺激。
在实验过程中,受试者需要经历一段噪音刺激的时间。然后,他们被要求进行另外一种实验,即“手指穿梭箱”实验。这个实验的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那些经历了无法控制和停止的噪音的受试者,即第一组受试者,在随后的任务中表现出了无助感,他们很难完成任务,斗志也随之丧失。而那些可以通过努力控制噪音的受试者,即第二组受试者,在随后的任务中并未表现出无助感,他们能够正常完成任务。
从这些实验塞利格曼得出一个结论:习得性无助,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塞利格曼效应是:当人或动物连续遭受挫折,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进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人们经历无法控制和停止的负面事件时,他们可能会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即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从而放弃尝试和努力。许多人会陷入到“习惯性无助”当中,尤其是长时间经历失败的人。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就失去了奋斗的勇气。
事实上,并非是我们真不行,而是陷人了“塞利格曼效应”当中。这种心理会让我们从内心否定自己,认为失败的原因在自己身上,从而丧失再次尝试的勇气。失败和挫折是非常正常的人生际遇,我们转念想想,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经历过失败,那么他的一生也是非常平淡的。要知道“失败是成功他妈”。能够经得住失败考验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更加奋发向上。
因此我们:不要轻易放弃努力,即使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要保持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要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方式,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