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一直认为婚礼是一个大型、荒谬、尴尬,自嗨的大型庙会。我甚至一度十分嫌弃和抗拒。传统婚礼仿佛是每个人投入平淡生活的洪流的一场浩大的跳水,大家鼓足勇气,卯足了劲,借着婚礼仪式的跳台,一头扎进柴米油盐的深海,就好像,再要回到陆地,就很难了。一定要在时间的节点上制造出巨大的水花,水花一定要飞溅至亲朋好友一众熟人的身上,让每个人都知道:“哦,看呀这两个人结婚了”。本着形式重于实质,领证无声无息不足以让众人,甚至于是让两个投入婚姻的人自己深刻地领会,他就好像只是拿到了跳水的入场劵,只有真正到婚礼那一天,我们和身沾水花的众人才意识到“从今往后,你二人便结婚了”。
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形式大于实质的,婚礼就好像是越遥远和越接近,都不会太期待,只剩下琐碎和繁杂。生活好像就是如此,我曾有过期待的时刻,在参加挚友婚礼时曾感叹:“就算婚礼是大型尴尬自嗨庙会,但我也要举办这样的庙会!”上一秒的自己永远都会让下一秒的自己觉得愚蠢,想法说变就变,也是着实愚蠢。
用自己短短二十六年的人生来说,我的人生是阶段式的往前走,或者可以说大家在求学阶段都是这样,在这之前我们经历的最长阶段是小学的六年,几年交替,不断进入新的阶段,大家从未感觉到无聊和迷茫。就笔试和面试第一一次性上岸的我来说,在刚工作那两年着实有一些优越感,但是,人生总有但是,时至今日觉得自己平庸渺小,觉得生活的无聊,人生的无意义。不能说是无意义,只能说是混沌与迷茫感越来越重,我常常思考,常常害怕自己就被这生活吞噬。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结婚,就是因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许平淡,两个人一起进入全新阶段也许会有所改善。就像是旅途带来的边际效应。一段旅途,这种感觉像是在期待婚姻和备婚阶段的我们,会感觉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示出对生活的无数种可能性,给了我无数故事的开头,有无数种人生供我选择。只要一直在路上,就能一直保持那种想象的虚幻的快感。但是,一旦对任何一种可能性伸出手去,我就必然要被牢牢套住。很多人的梦想是“一直在路上”,我从来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在路上会有许多感动、震撼,甚至巅峰的体验,而连续的巅峰,其实是一条直线。如果没有平淡缓慢的生活作为背景,“一直在路上的”边际效应就必然会递减,你会被眼前的绚丽迷惑而陷入另一种平淡的烦恼里去,踏入一个虚无的黑洞。婚礼,或者只是漫漫人生路的一个拐角,是生活变换一种“两人同行”的方式承现。
你看吧,道理都懂。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婚礼,新郎官的年龄比较大了,席间他的亲友跟人到处碰酒,处处跟人讲“这个老大难重于解决了”,淦,真让人无语。仪式开始的时候,在现场灯光,巨大的音响,席间宾客三三两两的掌声和起哄声下,新郎官念誓词的时候流了眼泪,我抬眼望席间众人,有人对着桌上的菜望眼欲穿,有人低头玩手机,有人交头接耳。大部分人无心那中间的舞台上发生着什么,只有中午填饱肚子是头等大事,再把大家吃不完的鸡鸭鱼肉打包带走,根本顾不上真诚的为你喝彩哪怕一秒钟。席面间的婚礼仿佛是宾客们的现场下饭综艺。写到这里想起梁实秋先生对结婚的描述:“新娘是不吃东西的,象征性的进食亦偶尔见一次,她不久就要离座,到后台去换行头,忽而红妆,遍体锦绣,忽而绿袄,浑身亮片,足折腾一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换上三套衣服后来源竭矣。客人忙着吃喝,难得有人停下箸子瞥她一眼......新郎新娘又忙着敬酒,酒壶里也许装的是茶,没有人问,绕场一匝,虚应故事”。
哈哈,怎么说呢?婚礼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百感交集却又如鲠在喉,我回答不了,主要是我的婚礼还没到哈哈哈哈。在这样过着三八,过着五四,不三不四的年级里谈结婚,确实有点蹩脚,说完全不懂,有点故作天真。说完全懂,又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于是似懂非懂起来。目前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筹备婚礼的过程很累,但却是认识自我与对方,双方家庭磨合的第一关,对彼此和彼此的家庭边界的试探和价值观的了解。这不仅仅是爱人之间,也是和长辈晚辈各个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和解决。最近这几天去试装了,试装之前我总觉得备婚结婚很麻烦,凑活着过吧。试装后还是觉得“恩...好好结个婚吧。”最起码,为自己和对方,为父母下半生的高光时刻,为那一小部分亲朋好友真挚的祝福。
偷偷分享彩蛋,穿上嫁衣着实立刻就有仪式感,还是好好办一个私人庙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