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用kindle打开《灿烂千阳》这本书后,我就一刻也不想关上了,看完它,一气呵成。
看之前觉得既然胡塞尼的作品肯定差不到哪去,但是应该不会比《追风筝的人》好,毕竟《追风筝的人》是那么的让我震撼与慨叹。然而,当看完第一章,我就发现我可能错了,我有一种直觉,这本书会比《追风筝的人》更让我惊叹。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追风筝的人》是一个故事,《灿烂千阳》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故事,从主人公玛丽雅姆的十五岁生日开始。
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一个私生女,她从小就受尽人们的鄙视和辱骂。随着母亲的自杀,本来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为了面子,狠心的父亲将她嫁给了咯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为妻。谁料上天不公,玛丽雅姆七次怀孕却七次流产。动荡年代下又加了家庭暴力,使得她永远走不出生活的阴影。
十八年过去了,战乱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莱拉的幸福家庭已被摧毁。她青梅竹马的连任塔里克举家搬迁,两个哥哥在战争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弹,送她父母上了天堂。无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给了此时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于是,玛丽雅姆与莱拉,这两名阿富汗女子,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会议,忍受着家庭暴力的重压,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曾经,为了一个并无良心的丈夫,她们水火不溶;却在经历无数磨难之后,缔结了情谊,相濡以沫。
然而,最终莱拉发现,当年告诉她塔里克死讯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并雇佣的,这一切都是拉希德的一个阴谋。而莱拉与塔里克久别迎来的初次相逢又迎来了拉希德的暴打,为了救莱拉,玛丽雅姆在默默忍受拉希德的残暴27年后,第一次反抗了拉希德,将自己的拳头砸向了拉希德,也正是因为这一个举动,彻底惹怒了拉希德,残忍的拉希德竟欲掐死莱拉。危急时刻,玛丽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
看了很多人的书评,大多数人在书中的两个主人公之中都更加认同莱拉。但是我觉得玛丽雅姆更亲切,更真实!在看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心中真正的主人公一直都只有玛丽雅姆。
在玛丽雅姆小时候,娜娜就告诉她:
我的女儿: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玛丽雅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两个男人——扎里勒与拉希德,总是将怪罪的手指指向女人,才造就了玛丽雅姆的悲剧人生。
在一次次对家对爱的幻想无情的破灭后,玛丽雅姆已经学会了默默忍受,对一切都已经麻木。再不抱任何美好的希望。
她躲在自己心灵的一个遥远角落,独自度过了这些岁月。那儿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徒弟,没有希望,也没有哀伤;没有梦想,也没有幻灭。那儿无所谓未来。那儿的过去只留下这个教训: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
玛丽雅姆就这样在莱拉未出现前麻木的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莱拉的出现,给了她勇气、爱与希望,更让她最终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
当她闭上双眼,她心中再也没有懊悔,而是充满了一阵安宁的感觉。她想她进入这个世界的身份,一个低贱的乡下人所生的哈拉米,一件人们不想要的东西,一次可怜的、后悔莫及的事故。一颗杂草。然而,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看到这时,我第一次在阅读中感到眼眶发热···
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女性更能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暴。玛丽雅姆让我看到的是千千万万个阿富汗妇女的悲剧。
看到最后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心中满满的感动。年少时总喜欢“每赋新词强说愁”,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早已在岁月的沙砾中磨练得不再轻易感动。然而惨烈的阿富汗是那么真实的存在,《灿烂千阳》所带给我的真实感是那么的强烈,让我怎能不感动。那段恨比爱多的岁月、那段血泪交加、令人伤痛的历史将是阿富汗人民生命中永远的伤疤。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起那个灿烂的太阳。然而,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愿世界再无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