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舒适区”的概念,也明白自己无法实现改变是因为走不出舒适区,然而很多人对于舒适区的概念有着误读,认为舒适区就是让自己很舒适的生活方式,其实,现实生活或许是,“受虐”就是一些人的舒适区。
舒适区不一定是舒适,而是自己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如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每次夜深人静接到她的电话就是因为家庭矛盾,例如他老公动手打了她,还给她的手机装了监控,成天成宿打游戏不管孩子,每次听完我都会觉得整个就是一渣男,她也说下定决心离婚开启新的人生,然而五年下来,她依旧和她老公生活在一起,只不过她半夜打来的电话被我默默挂掉。我想这种婚姻的相处模式已经成为了她的心理舒适区。
就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是人的一生了。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
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里呆着,老布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对于老布而言,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有时候,你处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の都 111111111然不愿意改变,这就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你熟悉它。
为什么这种舒适区的熟悉感就让自己无力改变呢?因为这种熟悉感能带来控制感。
其实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如果人们缺乏安全感就会陷入焦虑。然而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控制感不放。
要想走出这种让人没有成长的舒适区,就要想办法打破这种熟悉感,增强自己新的控制感。
1、扩大社交面,打破熟悉感
让自己了解更多人的生存模式,而不仅仅是自己所熟悉的那几种。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们接触的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也会和自己差不多,所以要创造机会去扩大社交面,让自己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例如作为职业讲师,我已经习惯了常年出差的生活,而我的朋友圈也是讲师居多,原本以为这就是一种很正常的生活方式,然而当我参加一些学习课程和同学交流的时候,才发现我的职业在正常人眼里看来是那么的奇葩,而且她们的生活状态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正式因为这样主动的扩大社交圈,所以我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反思,当然也就有了后来的毅然离开服务11年的老东家。
2、改变自己对于事件的应对方式
I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心理学上总结了人们常用的六种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举个例子:妈妈带小孩去动物园看狮子,孩子看见狮子都是会害怕的。
A小孩哭着说;“我要回家”
B小孩一言不发,但是腿在瑟瑟发抖。
C小孩呢,看了一会,问妈妈:“我能不能冲它吐唾沫。”
这三个小孩都很害怕狮子,然而采用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没有好坏对错。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尝试用其他的方式来对待恐惧,这也就是在训练孩子走出他的舒适区。
3、建立新的控制感
任何一种控制感都能带来安全感,新的控制感能帮我们走出过往的心理舒适区。
当初我为了开启自己的100天成长计划,例如为了让自己能养成早起运动学习的习惯,我最早做的事情是每天让自己回家后擦鞋底,就是通过每天做一点这样的小事去增加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感,之后慢慢的增加了其他的有控制感的事情,就此慢慢的让自己走出了过往的心理舒适区,成就了现在规律的“百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