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叶(化名)是一名大四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她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秀,人长得也齐整,是那种让人一看见就喜欢的年轻人。她曾担任过校学生会的秘书长,还曾主持过学校的大型活动,同时还广泛参加各类校内外竞赛活动,获奖无数。她还数次到金融企业实习,领导和同事都对她赞赏有加。
到了毕业季,张叶一心想进入一家国际知名金融企业工作,她的心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在朝着她既定的目标发展。
这不,机会来了。
这天早上,她收到了一条信息,她早已看中的一家金融企业这两天要进校招聘。张叶满心欢喜的熟悉岗位要求,认真准备个人简历和相关的证书资料。
招聘会当天,热火朝天。张叶在200余名毕业生同学中顺利地通过了初试(快速面试),和20名同学一起进入了复试。她观察了一下进入复试的同学,除了几名外校的同学外,其他人她基本都了解,如果竞争的话,她是有把握的!
复试开始了!不同于其它企业,这家公司采取的是多对一面试,同时有三名面试官对一位求职者进行面试,张叶虽然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她认为问题不大。复试过程其实并不复杂,面试官的提问和交流都在张叶的准备范围,她回答流利,思路清晰,三位面试官现场都对她表示了肯定。张叶满心欢喜的离开了复试场地,同学们都对她投来了羡慕的眼神。
结果出来了,张叶第一时间查看,但令她诧异的是,录取名单里面没有她。张叶反复回忆整个过程,自认为没有什么纰漏,可是为什么呢?带着疑问,她找到了这家企业的招聘主管。
招聘主管是一位30多岁的女士,待人很谦和。她告诉张叶,其实她表现的很优秀,只是她没有注意复试时的一个小环节,说得更准确一些,是一个小“陷阱”。原来,在张叶复试时,有位面试官是专门负责面试者行为测试的,他专门在面试者的座椅上,放置一个面巾纸小纸团,用来测试面试者的行为举止。张叶这才想起来,她遇到了这个情况,当时因为有些着急,她顺手将纸团扫到了椅子下面。
这算什么测试?张叶有些郁闷的想着。
招聘主管看出了她情绪的变化,于是微笑着告诉她:“同学,你真的很优秀。不过我们公司也是国内知名的金融企业,在行业内拥有良好的口碑。我们对员工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因为员工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代表着我们企业的形象和内涵。而且越好的企业,对员工素养的要求也越高。这次的行为测试,看似不起眼,却是对一个人行为举止的基本测试。同学,你还年轻,以后的机会还有很多,我看好你。”
张叶听完,感觉自己的脸颊微微有些发热,她向招聘主管深深地鞠了一躬,郑重的说了三个字——谢谢您!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张叶又经历了一番苦苦的搜索和等待。忍耐着看到身边同学一个个拿到“offer”时的焦虑,痛定思痛,咬牙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周以后,张叶终于与另一家国际金融公司签约,当她拿着协议书时,想起了那个被她打掉的小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