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上一份白水羊头。白水羊头可称之为老北京的小吃了。这道小吃特别受欢迎,但它并不能算是正餐,只能算是一道小菜。在过去的老北京,能够吃得起羊头肉的人可不是一般的人,起码家里得称得上几个子儿。
早年间,卖羊头肉的有堂食,也有走街串巷的游商。堂食自不必多说。游商则是四处奔波,只卖羊头肉。他们或在胡同里叫卖,或者去澡堂、戏园周围等着顾客。
过去,老北京卖羊头肉的大多是晚间出来,因为这个时候,穷人早早就睡觉了,肚子里没油水容易饿。
富人们的夜生活则是多姿多彩的,富户晚上闲下来,打上几圈麻将,饿了就叫卖羊头肉的小贩来买夜宵。
羊头肉是老北京的平民小吃,过去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大鱼大肉的过年并不一定能吃上几顿。羊头肉里的边边角角是底层人民餐桌上最常见的肉食之一。然而,这种小吃被达官贵人们品尝到了其中的美味,于是羊头肉被推崇起来。
羊头马是清道光年间马氏家族经营的白水羊头肉店。马纪元是家族经营的第一代,创业于道光年间,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传到了马于堃,已经经历了六代人,一共有170多年的历史。羊头马的前几代人大多是挑着筐沿街叫卖的,而到了第六代以后,马家开始定点摊。
当年,羊头马每天只卖20个羊头,多了就不卖。上午煮得了,下午就推着一个小车出门,身穿洁白的衣服,腰间挎着一个装有调料的牛角,不用大声吆喝,老顾客们都会在老地方等着他。到了下午四点的时候,20个羊头肉准能卖完。
虽然叫做“白水羊头”,但并不是一股脑地倒进开水锅里煮。先将羊头肉洗净,再对半切开,顺着锅边码行话叫盘锅。大火开锅,小火慢炖。
煮熟后用一把长约一尺的片肉刀,快速地向上挑切,一片羊头肉就片下来了。这样片下来的羊头肉,肉质鲜嫩,分布均匀,清晰透明。由于羊头的加工过程中只用清水,没有加入任何佐料,除了羊肉的清香味,其他杂味一点都没有,只能依靠独特的调料来补充。
片完肉之后,师傅会拿出一只特制的牛角,里面装着盐、丁香、花椒等佐料。
这白水羊头在过去,只有秋后才能吃的到,因为没油没盐气温高了特别容易坏,其次凉了以后的羊头肉才好吃。上午做好羊头肉放置到下午,大量的水分蒸发后,才会产生极薄的肉片。这样的肉质柔软而有弹性,嚼起来韧劲十足。
北京的民俗学家金受申在他的《老北京的生活》中写道,北京的羊头肉切得非常薄,像乳薄纸一般。撒上一点椒盐料,用来咀嚼和佐酒,是无比美味的佳肴。还有一种吃法是将羊头肉夹在刚出炉烧饼中,这也是北京人津津乐道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