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嘿,各位读书会的小伙伴们,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分享人,左然。今天分享的书目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红楼梦》。
选定这本书的初衷,其实并不是因为她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是因为,《红楼梦》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
■红楼之祖——曹雪芹
说起《红楼梦》,不得不谈的就是她的作者曹老先生。老先生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繁华锦绣”之乡长大的,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的生活,后来因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了一系列打击,才日渐衰微。
想必也正是经历了生活中,这样深重的波折沉浮,老先生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晚年才能在北京西郊“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苦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旷世巨作。
■红楼浅述——痴语
一直以来,我都是被这样告诉的: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开篇即言“甄士隐”“贾雨村”,明确地标识了小说体裁虚构的特色,当时社会的高压政策也可见一斑。红楼以“梦”为名,不落“志”、“传”、“史”、“记”的俗套,第一回中营造出“太虚幻境”,而书中诸人,由此境来,还此境去,亦由贾宝玉多次梦遇,暗预离合悲欢,必不长久。
《红楼梦》一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五光十色的荣国府。这是一个由少数主子和数百奴仆所组成的贵族大家庭。这些贵族家庭成员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乐。就在这个贵族家庭中,曹雪芹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以及众多的少女形象。
后而转入大观园,这一尘俗净地。赫赫扬扬,历时数载,遍经悲欢,终究“食尽鸟投林”“各寻各自们”,瞬息间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红楼中宝玉借胎历劫,老先生又何尝不是借书悼念。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这个说法,在贾宝玉的身影中有着曹雪芹的影子。在我看来,曹老先生是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从自己的经历中,勾勒琴棋书画,吃喝玩乐,家长里短的辛辣,官场世事的险恶,来描写出这样一个全貌的清朝社会贵族人家的生活现状,全方位的一个时代的变迁。
新世相说:《红楼梦》是一个跨越年代的好故事。我一直觉得,我们拥有《红楼梦》是很幸运的,却有点浪费了。即使到现在,它能帮人们不需要亲身历经那么多痛苦就明白很多人生滋味,学会怎样规避陷阱,学会面对选择。每天阅读半小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活得与众不同。
但是,这么多年来繁复的学术研究、解读,让《红楼梦》越来越像一本“古籍”,凝重得让人看着就害怕,不敢轻易阅读。那么多人的青春都有红楼梦,红楼梦却不再陪伴人们的青春了。这太可惜。
■红楼困窘——鲜读
其实我知道,《红楼梦》大概是大家最不爱读的书籍之一,无论是青少年版还是原著,为什么我们这么不愿意读红楼梦呢?我想大家对它提不起兴趣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
首先,人物多。例如西游记中,无外乎就讲了四个僧人和一匹马的西行历程,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他们几个中心人物展开的。但红楼梦不一样。据统计,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到了1000左右,如此众多的人物,自然为我们记住人物形象造成了很大困难。
第二,人物关系复杂。既然红楼梦中营构了如此众多的人物,那么人物关系一定不会简单。像曹禺的话剧雷雨,虽然人物要比红楼梦少很多,但人物关系极其复杂,这个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那个是她同母异父的妹妹,实在是让人一时间搞不明白。因为在古代,名门望族之间是讲究联姻的,以达到巩固家族利益的目的。而红楼梦中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关系自然是一层套一层,邢夫人的儿媳是妯娌的侄女王熙凤,王夫人的儿子贾宝玉又娶得是姨妈家的表妹薛宝钗。与之相比,水浒传就要好明白的多,一百零八个人,不分老幼尊卑,一视同仁,何况最后还给咱开列了一个英雄榜,一目了然。
第三,生僻字太多。红楼梦里的字无疑是最难念的,很多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都查不到,要到康熙字典里找,让我们念,确实是有难度的。一本书连字都认不下来,就像做英语阅读理解不知成片的单词,实在读不下去。
第四,线索太多。为什么红楼梦能成为四大名著之首,很关键的一点就表现在他的伏线上,整个红楼梦就好比是一张织得密不透风的大网。这样对我们看红楼梦造成了很大困难,往往我们很难做到把他前后联系起来,往往看到一处觉得他写的一点意思都没有,但其实是大有玄机的,就拿元妃省亲点的四出戏、寿怡红群芳夜宴来说,就暗预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蒋玉菡情赠茜香罗,也为日后袭人相嫁做了引线,草灰蛇线,伏延千里。
■红楼百家——己见
“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浪漫派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一百个人读出一百个莎士比亚,一百个人读《红楼梦》也会有一百个林妹妹。对作品的解读,也是源自我们这些读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时代背景。
毕竟我们都习惯了用自己的人生观点跟道德观去衡量别人,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机遇境况不一样,所读时看法当然不一样,也不应该一样。
《红楼梦》这本书我读过六次,每次拜读皆有不一样的感触与认识。红楼中,曹老先生对人物的塑造;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的铺述;对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真实而细腻地描写,更是学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仙虚警幻,满纸痴言,又何以至此而尽也。
ps:《49天红楼详读计划》即日起开始,你愿意跟我一起品红楼、阅经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