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办公室里闲聊时,一个今年刚进我们单位的年轻小伙给我上了一课。无论我说到什么话题,都被小伙毫不客气地驳了回来,用如今年轻人流行的说法,就是我被“怼”了。同在办公室坐着的另一个和我共事多年的小朱老师不时看我一眼,他可能是怕我接受不了。果然,小伙走了之后,小朱也许是想缓解气氛,“哈哈”笑着说:“年轻人,不要计较。”
被“怼”的瞬间自然是不太舒服的,尤其是对我这种常“怼”别人的人来说。我在高中时被同学叫做“委员长”,因为我是学习委员,现在高中同学见面,还有人这样叫我;单位里几个年轻人叫我“何老大”,有的年轻人即便是在街上相遇,也会大声这样叫我……当然,这绝不是说我真的是老大,闻中几百号人,我在闻中算老几我心里清楚得很。即便是在我们组里,虽只有寥寥十几个人,也是各有神通的,我若不是最后一名都很不错了。
这么多年混下来,我唯一做到的就是说实话,尤其是在领导面前,正因如此,有些领导说我“偏激”。被领导嫌弃自然是挺不好的事情,但我常安慰自己:如果这一生连话都不能痛快地说,老要看领导的脸色,专捡领导喜欢的话说,那不得恶心着自己了?
做老师的时间久了,不自觉地就有了好为人师的毛病。记得有一次去公安局办事,穿着警服的年轻人口气不好,我就毫不客气地把他教训了一通。同学老高是公安局的领导,他听说了之后,批评我到哪都犯当老师的毛病。
所以,当在办公室里被“怼”时,我自然是有点小小的不自在的。但只有一点点,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我同时还是个好学的人(是真的哦!)小伙的话我不是反驳不了,但我绝没有这方面的冲动——驳斥一个年轻人不会给我带来什么成就感。我从他的话里听到了许多新东西。我们都已经在单位待得太久了,如今虽然信息发达了,外边的世界我们也都知道一些,但终究不如刚从外边回来的人。小伙对有些事看得很透彻,虽然有点消极。相比之下,反而是我不现实,虽然年已不惑,却仍然不愿与现实妥协。
当然,妥协与不妥协,无所谓对错,全在各人的选择。小伙看透了看穿了,从大城市回到了小县城,不再废寝忘食考研,只安心教书,然后准备结婚生子,安安分分过一辈子,这绝没有错。不论我问到什么,小伙都能谈点东西,我发自肺腑夸了小伙一句:“你懂的东西可真不少。”小伙随口说了句:“哎呀一点都不好,知道的越多,就发现自己不懂得的越多。”看看,这境界!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年说过的话,我们精通汉语言的前辈用最凝练的语言总结起来就是“我知我无知”。当年在古希腊的审判庭,苏格拉底就是因为这样的话和这样的态度惹恼了500名陪审员们,大家不约而同给出了判决苏格拉底死刑的决定,留下了古希腊民主制度史上一个硕大的无法抹掉的污点。我自然不会重演苏格拉底陪审员们的闹剧,至少,“我知我无知”。
但对于人生,四十多年的感悟能在一次辩论中告诉小伙么?人生短暂,生命宝贵,真爱生命,享受生活……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但需要漫长的岁月积累后,才能真正体会。
我把自己在办公室的“遭遇”通过微信告诉孩子,孩子“啧啧”两声,说了句“too young.”
所谓“年轻气盛”,“中年气短”。年轻人就应该意气风发,初生牛犊不怕虎,若明明是一个年轻人,却偏偏老气横秋,终不是什么好事情。
想当年我初入职场时,放眼单位里的前辈们,心里也是一万个不服气,我不觉得自己会比他们任何一个人差,当然,我也清楚自己必须假以时日。所以我当年以十二万分的谦虚,跟在老教师后边听课、学习。今日的何老师与当年的小何老师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回顾当年的自己,除了“年少气盛”,还真是没有其他的评价。但若没有当年的气盛,何来今日的专业积累?
所以,虽已年届不惑,却终不肯放弃心中的某些想法。只为在这已经能看到尽头的人生里,通过自己哪怕是无力的挣扎,也要让那生命的尽头远一点,再远一点。
欢迎被“怼”。用专业的话来讲,欢迎思想和思想的碰撞,碰撞的次数多了,不定就有了什么思想的火花产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