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知乎,ID:亡心言己,文责自负。
在评价这部电影之前,先来分析一下《来福大酒店》中的“来福”是什么“来福“?
是这个“来福”吗?
搞错了,明显不是,人家是阿福。
是《九品芝麻官》里常威打的那个来福吗?
好像也不是哈~~
应该是电影中厨师辣椒口中那句“都来福”的“来福”,“来福”是对所有“来福大酒店”(“病友之家”)住户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都可以拥有福气,战胜病痛,享受幸福生活。
《来福大酒店》讲述的故事主体是一家“安宁疗护”性质的“大酒店”,老板娘马小琳(柳岩饰演)先后招聘了三个出狱再就业的工作人员,分别是李清让(黄轩饰演)、辣椒(刘洋饰演)、河北(张哲华饰演),四个人辛苦支撑,共同努力维持“来福大酒店”运行。
他们和病患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此心安处是吾乡,“来福”是英语“life”的谐音,他们在“来福大酒店”找到了“life”(生活、生命)。
后来,“来福大酒店”要被拆了,他们这些人也散了,拿着啤酒瓶在街口痛哭流涕的李清让迷失了自己家的方向。心无归处,无处是家,四处飘泊流浪……
电影中的“来福大酒店”(“病友之家”)背后所牵引出来问题其实就是“安宁疗护”。电影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其本身,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加上我国本就是人口大国,医疗保障一直是个亘古不变的难题,如何让病重患者得到身体上的有效治疗和心理上的人文关怀,更是新时代医疗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于是,“安宁疗护”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但现实与电影中的来福大酒店一样,这个行业的投入回报率低,风险还很高,除非是具有极强信念感和慈悲心的人,否则很难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电影中马小琳有坚持,但也遇到了经济负担、家属纠纷、建筑强拆,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经济负担和家属纠纷这两项。
港台在“安宁疗护”工作上开展比较早,近年来大陆也陆续进行了相关投入,据悉2023年全国设有安宁疗护科的机构已超4000家,但仍是任重道远。
退回到电影本身,这是一部很一般很一般的电影。可以看出来创作者想要的很多,但做到的表达出来的很少,又或者说,立意不明确,主旨不清晰。
不仅掺入了“出狱再就业”人员的设定,而且在男主李清让个人故事线上进行了太多深挖,男主的心路历程和父子关系其实与主题内容关系不大,更是忽视了对“来福大酒店”内其他住户故事的描述,偏离了主线剧情的表达。
除此之外,整部电影从头到尾全是陈词滥调,刻意营造出来的喜剧效果和悲情色彩,很勉强,很难真正意义上地打动到观众。前期内容铺垫不足,有些故事线太粗糙了,很难让人引起共鸣,导致所谓的打动和催泪更是无从说起。至于最后的结局更是极为仓促,存在很多埋了一笔却没有再提及的点,倒显得之前的伏笔多此一举了。
比如被过度用药去世的老奶奶,她的死亡真相是怎么发现的?结尾没有说,直接以反派王达基(董宝石饰演)的判刑一笔带过。但其实这个是早有伏笔的,老奶奶记性不好容易走失,身上有定位器,后来更新设备安装的定位器是有录音功能的,我以为这一点是后面反转的关键证据材料,居然没有提及。
比如马小琳与李清让的爱情线,马小琳的孩子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不确定存不存在,马小林曾经患的癌症也没有说明过到底是什么,两人的感情线也若有似无。如果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那为什么要在电影中设置这样的情节呢?不是画蛇添足吗?
最荒唐的是,这个电影的类型标签里有一项是“爱情”!??很明显,这个电影要不是有大量的删减,要不就是编剧水平太差,反正最后的结果呈现太不尽人意了。
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好的,表达的能力是一点都没有。我的评价是,及格线以下的作品。无用的枝蔓太多,有用的表达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