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打算写《第九个寡妇》的读后感,奈何不知从何下笔。通读全文后,神情恍惚,因为不清楚自己是否领悟到了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也不知道该从哪个点介入较好,社会现象吗?或者人物构造?再或者故事情节…?很是犹豫。于是,采取了搁置一边的态度。
直到近期因为孩子上托儿所,其周边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文中的女主人公王葡萄。
越发感受到全职妈妈的艰辛,紧密的接送行程、每天早晨与孩子硝烟般的磨合、上班时的牵肠挂肚以及下班后的油米柴盐…最近这段时间里,只要头躺于床上,分分秒秒便可以入睡。这样的生活状态,或许对于普遍妈妈来说,乃属人之常情,而我却有点累得直不起腰。
当然,与王葡萄的事件相比,我这个乃属小巫见大巫,不屑一提。然而,她在历经众事时所保持的那种乐观向上、包容事物的态度,却值得我深深反思。
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等同于很多小说,比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全书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时期的种种改革(土改、大炼钢等)为路线,向我们娓娓讲述了当时的农村如何历经灾年乱世。
动荡的社会,不安的生活使得这个时期的人们每日惴惴不安、艰难度日。见风使舵求自保、识时务随大流或许是那个时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人们似乎要把祖祖辈辈受过的所有苦难讨回来。由于这个理直气壮的理由以及跟随大众的盲目,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步伐一致、轰轰烈烈地加入这一趟又一趟的改革。
然而,不管是现实的生活,还是小说的世界,总有那么一些人至始至终保持着理智清醒的态度。
故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人公王葡萄以及其养父孙怀清。在当时的灾荒年代里,孙怀清保持着过人的睿智,而王葡萄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在别人眼里她就是一个疯子,一个无所畏惧、不知轻重的疯子。然而在我看来,她一点也不疯,她只是心态平和、事事看得开罢了。就像孙怀清所说:“她从来不拿什么主意,动作、脚步里全是主意”。
养父孙怀清因遇上打击封建势力的狂潮,而被莫名其妙地推上了断头台,由于上天的眷顾,子弹打偏而有幸免于一死,却不得不从此过上藏藏躲躲、暗无天日的生活。
20出头的王葡萄,在如此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只身一人毅然决然独自揽下保护养父孙怀清的重任。面对如此性命攸关的事情,在我看来,她没有敢战心惊地默默承受,也没有枯木死灰地备感苦恼,她只是平平常常地欣然接受,保持着“躲一躲就过去了”的心态,照旧沉侵在自己乐哉游哉的日子里。
她何尝不苦呢,7岁丧家,14岁丧夫,面对养父的逃难生活、面对当时生活的流连动荡、面对无米下锅之日、面对不得不把自己的亲身孩子寄人篱下、面对无法与情人厮守终生…她没有悲观绝望,而是保持一如既往的乐观。就像她所说。“真正愁人的事是没有的,啥事都过的去。躲一步是一步,躲一躲就过去了”。
世事沧桑变迁,人类来来往往、去去留留,而她却心止如水,不被环境所蒙蔽、不被众生所迷惑、不被苦难所压迫、终始保持自我本色。
对啊!没有过不去的事,能过去的事,就不算什么事啊。我得好好学学她,心放宽点。累点就累点呗,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费吹灰之力”半个月里可以减肥6斤,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呢。
没有过不去的坎,这一段过去了就过去了; 试着欣然接受这种生活状态,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虽累,却乐在其中;偶尔偷偷懒撒撒泼又何妨,没必要什么事都强迫症似的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