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重温经典盐铁论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书||重温经典盐铁论

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研读王利器审定、王贞珉译注的西汉桓宽著录的《盐铁论》。汉昭帝时期的盐铁之议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桑弘羊与贤良文学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盐铁官营等政策的辩论,不仅反映了西汉中期治国理念的分野,更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启示。这一跨越两千年的思想碰撞,在全球化与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语境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思考

1. 有为与无为的动态平衡

盐铁论战中,桑弘羊主张“制四极”“开九府”的积极干预,贤良文学则推崇“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这种争论,在当代映射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边界问题。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既需要通过“有为政府”构建公平竞争环境(如反垄断监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如芯片产业扶持),又必须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如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2. 战略性资源的治理创新

盐铁作为古代经济命脉,其官营制度本质上是对基础性产业的管控。现代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数据主权等问题与此具有高度相似性。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重构了油气行业格局,国家大数据中心的布局强化了数字资源治理,这些举措既延续了盐铁专营的调控逻辑,又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

新发展格局下的政策启示

1. 产业链安全的双重维度

桑弘羊强调“天下之大命在农”,在百年变局下转化为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战略物资自主可控。2022年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85.5%,稀土永磁材料全球市占率83%的现实,倒逼我们既要保持战略资源的国家控制力(如稀土配额制度),又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如半导体产业链补链强链)。

2. 民生导向的政策设计

贤良文学提出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理念,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焕发新生。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等措施,充分体现了从“取之于民”到“用之于民”的现代转化。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达1561亿元,正是古老济世思想的当代表达。

高质量发展路径的镜鉴价值

1. 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启示

汉代的煮盐技术革新(如水密隔舱技术)带动盐业产能跃升,类比当前中国制造2025战略。海尔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三角智能制造集群培育,都在重构“传统产业+数字技术”的新范式。

2. 金融创新的边界探索

由桑弘羊创设的“均输”“平准”制度,本质上是早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现代中国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既要汲取西汉后期官营弊端导致的“三辅盗贼群起”教训,又要建立现代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恰似古代的“钱币轻重”理论的数字化演绎。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 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定位

汉代盐铁之议中“怀远以德”的外交思想,在全球化时代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通过RCEP深化亚太产业链合作,倡导中欧班列构建陆海新通道,既不同于殖民时代的资源掠夺,也超越了冷战思维的零和博弈。

2. 文明互鉴的现代诠释

当美国智库大肆渲染中国“产能过剩论”时,中国光伏产业十年间将组件价格降低90%的事实,有力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质疑。这种将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升级为现代产业政策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型现代化路径参考。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重温经典盐铁论,不仅为了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智慧,更是要激活其中蕴含的治理哲学基因。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塑全球经济版图的今天,中国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融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守正创新中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坚实的承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