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跨过“亲子沟通”这一道坎?

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打电话跟我诉苦,抱怨自家孩子自打上了初中就都不太和父母说话,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和父母说话?”

朋友的感叹中满含无奈和困惑。真的是孩子长大了的原因吗?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孩子不愿和父母沟通,不是天生内向

知乎上有个网友讲述了自己对父母的反感。

他说平时和父母分享一些新鲜事物时,总是被顶回来,所以面对他们基本没话说,宁愿睡大街也不想呆在家里。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不重视孩子的想法,无视孩子的需求,甚至否定自己的孩子,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封闭了自己的心门。

孩子不愿和父母沟通,不是天生内向,而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孩子之所以不和父母交流,主要原因是害怕被父母责骂,父母要思考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朋友。”

好的沟通,是基于公平对等的关系而产生。想要走进孩子内心,就要懂得蹲下来听孩子说话。

孩子不愿沟通的背后,是父母的自以为是

对话节目《十三邀》里有一期邀请了姜文做嘉宾,许知远就问他“人生有没有什么遗憾?”

姜文回应说,“我跟我妈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高兴。”他讲到了当年考上中戏时的情景,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兴高采烈回到家,拿给妈妈看。

而妈妈对他说的是:你那还有一盆衣服没洗呢。

妈妈应该是为儿子感到高兴的,但这个话一说出来就变味儿了。对孩子取得的成就去夸奖和肯定,好像是挺难的一件事情。

再比如,有的时候孩子想向父母求助,也会受到有意无意的打击:

孩子说,我被同桌和周围同学孤立了。

父母回应到,怎么几个人同时都不理你了呢?问题是不是出现在你身上。

父母的反应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在心里先有了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然后迫不及待地去修正孩子的想法,完全没来得及问问孩子的感受,他们自己对这些事儿有什么看法或者应对的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的亲子对话看起来是在和孩子交流,至少在父母眼里这样就已经算是交流了,但孩子的感受却不太一样,他们会觉得,“我鼓起勇气跟你聊这些苦恼,结果没得到什么安慰,反倒都是我的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防御机制,当被别人否定的时候,否定的防御机制是很容易被激活的,要去否定这种否定,用这种方式才能保护自己,借此去保持一个稳定的自我同一性。表现出来可能就是,孩子好像不是很听话,或者表现得不太想跟父母沟通。

在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时,是否得到父母的理解,父母是否给了孩子说话沟通的机会,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会沟通的父母,一开口,就给亲子交流设置了障碍,打击孩子说话的积极性,这是对亲子关系最大的破坏。

成为孩子的陪伴者

人际关系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

放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这是在告诉家长,要懂得聆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做错了事,不要急着责骂他,先听他讲清楚事情的原委,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再做定夺。

情绪没有好坏,我们要学会接纳我们的情绪,即使是负面的情绪。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愤怒了,我们会不会接纳愤怒的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当孩子对我们大吼大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其次就是倾听和共情——倾听我们自己,充分地共情孩子。想想孩子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他为什么有这个感受,他感受背后的期待是什么,他的期待背后的渴求是什么。

请记住,我们的感觉并不是孩子的感受;我们的经验,也不能完全替代孩子生活。

只有我们弯下腰,看见孩子的感受,理解他的情绪,听到他心底的声音。孩子才会信任地把他的手放在我们的肩上,拥抱着和我们好好聊聊天。    来源: 伴随成长每周一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