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的成功——《听见涛声》影评
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引起共鸣,而它是如何引起共鸣的呢?答案是留白。
虽然从整体上看,电影并没有对故事作什么断裂式地讲述,但实际上打磨每一个情节设置时,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有大片留给每个观众去填充的空白。
首先是男女主角的人物设定。男主角杜崎拓是个乡下男孩,女主角武藤里加子是个来自东京的女孩。而在里加子步入拓的高中时,无论是同学还是周围的人,都对这个女孩抱有“钦慕”的感情。一个人的记忆具有保留自己最看重的部分的功能,也就是选择性记忆,当记忆开始播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回忆,则又要对记忆中的内容进行删选。而观众从电影中获知的这些信息无一不是从拓的回忆里获取的,这就无法得知当时的很多信息。但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我们从男主角的回忆中至少可以看出,里加子对于当时自己的重要性。“不一样”往往产生某种探寻的欲望,但同时,在影片中观众似乎并没有看到拓对里加子的过多探寻,这里就需要点醒自己:这部电影是以男主角的视角展开的。从拓的回忆中可以看到,拓其实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男生:他喜欢里加子但直到最后才被好友松野丰点破而后承认。光这一点就足以让他对自己的回忆强行改编了,观众看到的似乎是个对里加子没有兴趣的男生,但这些都是拓的“障眼法”,也是这个年纪大多数男生的真实写照。若不进行正反对比思考,很难确定男主的性格,而我从“回忆”入手也具有着不确定因素,但影片的高明之处又在于此,正是由于适当的“不理会”造成了每一个观看此片的男生看似产生“谜一般”的共鸣,实际上完全吸引了现实男生的心理。相对的,女主角里加子也正是基于拓的回忆,被塑造成了一个看似背景神秘、行为举止奇怪、百变漂亮、实际上性格很普通的女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暗恋对象,他\她的独特之处往往是由自己赋予的,抛开被赋予的东西,又常常被自己嫌弃:这个人也不过如此嘛!啊,纯洁到什么都没有的恋爱不就是如此吗?这个留白真的非常美妙了。
其次是男女主角相互喜欢的条件因素。这里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男主生活的高知。高知的环境幽闭,如同我们大部分人的高中时代,是闭塞、毫无看点的,但这又如何?人们依旧按部就班地生活、工作、学习,就像出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即使没有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是按部就班地暗恋一个人。电影想要表达的外部环境情况便是如此,但观影时我们发现,电影并没有对环境作过多的描写,仅仅从学校、孩子的口中得知这是一个至少相比较东京来说是个“土包子”乡下,这一环境因素就留给观众足够的想象去充实各自曾经待过的、毫不起眼的生活环境。而内部环境则从男女主角对外部环境的反应看。拓对家乡环境的热爱与里加子对高知的厌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强烈的对比其实可以复刻到我们身边的许多现象中,什么刚到县城上学的同学与县城小孩的矛盾啦,或者刚入职场的新人与老手的冲突啦等等,总之,男女主角本身处于以自身为中心的不变环境里,戏剧的发展则是将这两种内部环境碰撞,产生矛盾。介于矛盾需求和差异,电影用了一种通俗的外部环境影响内部环境的方法,使得大部分观众能够产生共鸣。
最后是基于男女主人公感情线索之上的青春描述。青春片的卖点就是爱情嘛!但是青春片的重点又不全是爱情!私以为这是《听见涛声》比较抓我的一点。丰和拓的友情完全基于同性的互相赏识,对我来说,我交朋友的原则也是这个人在哪个地方吸引了我,如果置换成异性的话,说不定也可以称作“喜欢”。当丰表示喜欢里加子时,拓立刻产生了嫉妒之心。这个嫉妒既可以说是嫉妒里加子,也可以称作嫉妒丰。嫉妒里加子是她抢走了丰对朋友的关注,而嫉妒丰是丰永远总是先一步产生高于自己这个年纪的成熟。此外,里加子的不合群、同班同学的欺负、拓的冷漠、丰的拳头、连同学宴上的总结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各个人的反应,正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又不会加以掩饰才造就了所谓的青春。不加掩饰的笔调涉及之处甚少,但为观众做好了形式和框架,观众自然容易带入情感和体验。
废话后接:看完电影,我思考良久。一片没有着重点地夸赞该片的“真实”“平淡”的影评着实令我感到一头雾水。于是在静心从内心回味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后突然明白了以上所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