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个月,我们再次在唐县镇中心学校相见,老朋友相聚,倍感亲切和温暖,欢欣和鼓舞。
10月22日,随县国培计划(计划2021)“校对县”精准帮扶培训项目第一轮培训中,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刘晓红老师和许丽芬老师一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旨探究课的启发下我定下了《猫》这篇课文主旨探讨这个内容。
一个月以来,我们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随县继教中心、中国教师研修网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线上线下,数次就《猫》和巜爱莲说》这两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琢磨和打磨。所以,今天为大家呈现的可能不是最精品的课,但肯定是最精心的课。
如何讲好主旨探究课?开始的时候,有两种设想。理清三对关系:猫与猫的关系,猫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决三个争议:体裁之争,内容之争。主题之争。这样达到《猫》这篇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挖掘。最终选择了以三只猫到很多猫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和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而确定的。
下面,我对今天执教的从“猫生”到“人生”——猫的主旨探究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向各位专家作一个汇报。
《猫》是郑振铎秉承为人生而创作的系列小说之一,文章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关照社会、审视人性。意在借这件事阐述自己对生命价值及人性的思考和态度。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的要求,依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的理念。我认为猫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因此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从“猫生”到“人生”,猫的主旨探究的学习。
那以怎样的形式来呈现和达到这个目标呢?好的一节课的设计就像爬坡,有一个由易到难、由轻松得到到探究得到的过程。我的设计从三只猫、四只猫到五只猫、很多猫的形式来呈现,三只猫、四只猫在文中是很容易找到的,但是五只猫、很多猫,这就需要一个从猫到人、从个人到社会的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思考,这就是不容易找到的,他需要学生去深度的思考才能发现,去探究才能得到这个知识和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形成价值观。
有了这样的形式的雏形之后,那又怎样才能完成从猫到人、从语言到主旨的挖掘和推进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语言活动的设计。刘老师在第一轮培训中提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对关系,第一个就是要处理好言与旨的关系。她认为,语文课文字字不平凡,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文本,把握住语言这一层面,真正沉浸到课文之中,真正的找到文字中的点来体会。感受语言的力量,展现语文的价值。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沉入到文本中去,下得去又能上的来,上到体验情感、把握主旨、形成价格观的层次上来。
从言到旨的语言活动的设计,我在这节课当中是这样呈现的。第一个学习活动就是给猫取名,根据三只猫的色彩、形状、性格的特点给他们取一个贴切的名字。这个教学活动自然将学生引入语言的学习,同时又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的趣味性。你看师生在白球——花白球间斟酌,在跳跳黄——黄跳跳间推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学习到了语文知识,又能提高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第二个学习活动——庭审现场。在这个学习活动中,证人的证词、法官的判断都紧紧围绕文本来展开,学生所找到的“似乎”“好像”等等词语又是一个学习语言的过程。
第三个学习活动有一个主问题的设计——找“猫”,找五只猫、找很多猫。学生疑惑,教师点拨,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学生已然明白从文字中学语文,抓住一个“又”字,表明李妈以前也看到过猫吃鸟的情况,但是李妈并没有站出来,为这只猫洗脱冤曲、沉冤昭雪。你看,这又是一只猫,一只置身事外、冷漠自私的猫?
在一个又一个的语言学习的活动之中,我们来看学生的思维层面的状况。名字取得贴切吗?贴切还是不贴切。我对猫是真爱吗?是真爱、不是真爱。我们在希望获得尊重的同时,我们尊重别人的吗?这都是需要去辩证思考的,学生在贴切与不贴切中分辩,在真爱和不是真爱中甄别,在尊重与被尊重之间辩证。语言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
这就是我对猫主旨探究这节课的设计源起、思路以及呈现的方式,汇报给大家。希望各位在座的专家提出宝贵的建议,我将以“君子量不及,胸吞百川流”的心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继续做语文教育教学路上追光的人。
而各位语文教育同仁,新时代,新课程,更应该有新的课堂,让我们“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不忘初心,放下桎梏,删繁就简,还原本真课堂,各负纵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