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想看,你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一不小心就“拿着尚未发生的事情送人情或者刷存在感” ?或者,你什么时候遇到谁干了这种事情?
2.“丛林法则”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在过去,你是不是只不过是想当然地理解这个概念,甚至想当然地应用这个概念?未经过深入思考的你,因为“想当然”而吃过哪些亏?犯过哪些错?
3.你现在是兔子还是豹子,抑或是苍蝇还是蛇?虽然这不重要,但知道很重要;然后你终究会变成什么?仔细想过吗?
4.如果,让你设定一个目标,“每天至少鼓励一个人”或者“每天至少鼓励他人一次”,你会怎么做,如何长期做到?
生活中,好多人都是有虚荣心的,所以就会一不小心就刷存在感,一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还没有做到的事情对别人造成了焦虑感,或是不开心,所以就不要怪别人打击你了。做一件事情,在没有做到之前最好不要向别人征求意见,不要问别人到底应不应该做,最好也不要找别人倾诉,因为别人很难理解你的处境,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写出来,自己认定的事情勇敢的做就是了,没有必要和别人讨论,因为我发现我几乎不会讨论,也不爱讨论,我的讨论几乎上就是在寻找认同。
大家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谓重口难调就是这个道理,在公众场合爱表现自己的人,在公众场合爱出风头的人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动动嘴皮子谁都会,但是,同时好坏真伪大家也都听的出来,只有那些做到了了之后再发言的人,不仅不会受到不必要的打击,反而会赢得一阵阵掌声,赢得尊敬。所以,今天开始我又必须给自己定一个规矩,不是自己做到事情坚决不说,坚决不肯定的说,注意用词,即使说也一定当面说。以后若是碰到那些打击别人的人,也给予一份理解吧。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提出来了一个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想念当然的利用这个概念的次数很多,甚至都觉得还有思考这一说,我觉得跳的最深的一个坑就是,在说话或者为人处事的时候不会干一件事情,叫做思考。丛林的法则是适者生存,什么样的人才是丛林的适应着呢,是那些不断进化的人,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他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人,比如说总是想当然认为别人也会这样,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会喜欢,你相比人推荐什么好书或者其他好东西别人就会欣然接受,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事实很明显,你看,比如在学校要求学生不要怎么做,学生想做的事情还是找做不误,偷着也会做,撒谎也会做,,,有时候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就很难更别人了解别人了。
若是再丛林中来算的话,我觉得我是蜜蜂,我想对属于那种比较勤劳但是无功的人,也很想给自己或是给家人营造一个很好的未来,我属于那种很容易相信别人,很容易受到别人鼓舞但是又很容易迷失的人,之所以会迷失是因为猜不透别人的想法,交流表达沟通的能力比较弱。其实了解一个人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大脑,多思考,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这样,不思考是不会做成的,因为相对于努力来说,选择不知道要重呀i 多少倍呢。我最想变成的是那些最有主见的人,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都有自己做下去的理由,然后无论别人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就是能够坚定的行动,即使后来发现自己做错了,也会勇于承担责任,然后不断 修订自己的策略,继续前行。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曲折前进,而非是函数图像上那样平滑的前行。
鼓励别人,即使坚持每天鼓励别人都不是什么难事,大不了就定一个闹钟来每天提醒自己。难就难在怎么鼓励别人?首先要耐心的听完别人的犹豫地方,还要能够根据他的描述做出合理的分析,搞清楚他到底是因为什么犹豫,真的困惑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到底应该怎么鼓励才能做到让对方会积极的行动,会摆脱困扰前进。
有一个好方法,鼓励他人,可以把自己当作试验品私下里不断练习,鼓励他人,先从学会分析自己鼓励自己开始。小孩子犯了错大人的第一反应是吵或是急,心理就想怎么一点都不懂事,为什么接二连三出错,这其实是很没有道理的,只是忘记了即使是成年人,即使是很优秀的人在遇到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内心也是充满了恐惧,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会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任何人都一样,都是在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都是在不断的试错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大起来的,在任何时候,人无完人,而最终人与人不一样,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否一样。
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错误总是躲避,比如说,学生总是做自己会做的题,总是学自己能学会的科目,而对于那些比较难的题目总是躲避,对于做错的题目不会积极改正。
还有的人,遇到难题就是心灰意冷,因为一点点的打击就一蹶不振,你看,那些打着学不会的旗号不学习的人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表面看起开来也没有什么自卑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同类太多了,我就学不会了,我就是差生了,你还能拿我怎样。的确,父母和老师拿这样的学生都没有办法。
但是,就是有一部分人,总是能正确面对自己错误,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能以理性的方式处理自己错误,之后做到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回头总结历史也好,回头看那些人成功人的经历也好,成功之路就是避险之路,就是砍掉自己一个又一个错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