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哈特.托尔的又一部力作《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上大学之前,我觉得很焦躁,因为担心上大学之后和众多不确定因素、不与本身相似的因素会相冲突矛盾,后来我发现,真的是这样。
上了大学之后,视野更加开阔了。我发现在这里,同学们好像挣脱了以往一直束缚着他们的东西,与其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挣脱,不如说是心理上的假装忽视。大一生普遍开始疯狂、迷茫,或者还有一些在追求,追求一种自己所喜悦的生活。这里所说的“喜悦”其实是真正意义上“满足他人感”,比如周边的人都用iphone了,我也应该用个吧,可以的话用iphone4s会更好一点,这样别人才会觉得我也是这个群体的,这样在别人看来我也是这个群体的人。这样人家会觉得我真正“融入”其中。“广告业界的人都非常了解,想要人们购买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他们必须说服人们:这些东西会加强他们看待自己伙食如何被别人看待的良好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为他们的自我感加分......这个产品是和一位名人有关联.....在这里隐含的假设就是:买了这个产品之后,经由一些神奇的联结行为,你会变得像他们一样,伙食表面上的形象会看起来像他们一样。所以很多情况下,你买的不是那个产品,而是买一个‘身份认同的强化品’”。我想这就是我们通俗说的:虚荣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显而易见地反应出现在很多人的心态。很多人都是为别人而活,或者说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小我”而活,这个“我”是一个虚幻的自我,是潜意识里别人教于自己意识。比如小时候,妈妈教你说话的时候,爱用一些例子让你记住自己的名字,“这是强强的玩具。”在这里,“强强的”这三个字教会了这个孩子两个概念:一个是小孩子的名字是强强;另一个是附属于强强的东西,就是强强这个孩子的所有品。当这个孩子的玩具而痛哭时,这个玩具就代表了内容了。“无论这个孩子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这个玩具是一个木头做的动物还是复杂精密的电子产品,就失去它的痛苦来说,没有任何差别。这个剧烈的痛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在于这个词:‘我的’,这就是结构性。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借由与一个物件产生关联,来强化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已经是在小我心智的结构中根深蒂固了”
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总是不能清楚地认识自我,或者说为什么中国人总是经常性的迷茫,现在看来,是跟一种传统的教育有关。而今中国社会虽然较之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和变化,但是一种根本顽固的东西没有改变,一个孩子一出生,其父母并不能真正知道该培养孩子什么,或者说该教这个孩子认识什么,因为以前,他们的父母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现在身为父母的他们很多时候是在照着原来他们父母的一种套路在教育孩子,于是恶性循环。
不仅是教育,千百年来,中国这个农耕社会、这个封建社会给人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让人们不会真正地解放自我,寻求真正心灵的需求。比如以前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现在钱包鼓了便会像饿狼一样去消费去奢华地享受,在这种享受中,他们认为他们找到了自己,他们会说:“这他妈才是生活!”他认为以前帝王所享受的可能都没自己享受的多,帝王有后宫三千佳丽,自己现在也可以包养2奶、3奶甚至更多,负责任的帝王要忧国忧民,自己还能贪污取缔,圆滑一点便能享尽人间奢华,幸福的要升天。这种思想至今占社会价值取向的主流,以致于现在很多中学看重的是重点率、大学看重的是就业率,学生自己看重的是金钱的多少。因为他们觉得,似乎在这些物质之中或者在这些自己虚构的天堂里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那么基督教中所说的天堂是什么呢?《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本书里做出了解释:“在这里说的“天”(天堂),并不是一个地点,它指的是意识的内在领域,它的意义是灵性而隐秘的(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这也是耶稣教诲的要义。”因此真正的天堂(幸福)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靠名牌,靠豪宅名车这些虚幻物质的东西所获得的短暂快感,因为这些短暂快感只能短时间满足你的自身,时间久了,你又要去重新购置一些东西来填充自己空虚的心了。
一些大三、大四的师兄师姐或者已毕业的校友跟我说:“大一大二该玩的玩,该学的学,那些该考虑的就留到大三之后再考虑吧。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你所想的和你现在所想的完全不一样了。”或许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可能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会被生活的压力所牵引,比如到了那个时候可能你的当务之急就是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一下方向或者是找个可以糊口的工作。这些东西在中国只有到了大二之后我们的学生才开始思考,因为在以往,他们并不需要太多地思考这些东西,他们只需要记住老师教的做题方法就可以了,对于自己的未来,或者说对于自己究竟需要些什么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他们从来不考虑,因为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高考结束之前,因为身上的枷锁依然还在。这就是导致了很多大学新生迷茫的原因。偶尔看了一部励志的电影听了一首励志的歌曲,有些还没完全丧失灵性的便有感而发痛哭流涕,并且在网络这个宣泄地上感慨万分却始终无能为力。
最近国家一改往日追求GDP的做法,开始重视幸福感这个东西了,广东很高兴,因为广东政府说,这东西我在国家还没提出之前便开始提出建设“幸福广东”了,可以说走在了中央的前列,也可是说以灵敏的嗅觉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时间提工资、建设保障房这些事都红红火火地干了起来,可是他们没有抓住真正的环节,那就是人们灵性的觉醒。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滞后了多年的教育,一下子要让这几亿愚昧的国人觉醒是不可能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大家都明白,可问题是,人们都觉得这个工程浩大没有人愿意去开头改变,因为这个工程比拆迁众多难搞的钉子户困难的多了。于是,中国人依旧在很多已经觉醒的看来是泥潭中挣扎,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耶稣在被钉十字架的时候说:“不要怪罪他们,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千百年前是这样,现在仍是这样。
或许有人会对我说:“你活得太理想化了,现实并不是那么理想。”是的,现实中很多人认清了残酷的现实之后,想要追求一种相对美好的境界,但是当发现这种“相对的美好”都无法触及时,便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我身边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日本的自杀率这么高,老一辈的人说,是因为日本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的感情细腻而敏感。你看日本人做的动漫就明白了。日本的动漫之所以在全世界所向披靡,是因为它抓住了许多人心里想要的东西,细腻地让你不敢相信这是和你素不相识、远在日本的漫画家的作品,因为有时候你会误认为,这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表达,只不过是动漫的形式而已。当你看《数码暴龙》的时候,每当XX兽因为获得感动或勇气而超进化的时候,观看者的心也随着进化时的背景音乐而感动,以致于我们现在这一代很多人在听到那熟悉的“进化曲”时,仍然会全身起鸡皮疙瘩,因为心中的那份感动又被唤醒。说回日本人的情感细腻,没错,正式因为如此,日本的自杀率才那么高,同样因为高失业率,要换在美国,自杀率就没有那么高了。
当然说到自杀问题,又不得不再次提及现在的大学生。有人会说那些因为情伤想不开而自杀的大学生,总不是因为感情细腻而自杀的吧,很多这类人都是读工科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思想发育的并不健全,他们从小老师、父母甚至是课本教材里从来没有告诉他如何处理感情的问题,所以在他们心中那些函数概念、物理原理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所谓的爱情可以说是额外的东西了,这种额外的东西好像渐渐占据了他们内心,他们也只会感叹这种叫“爱情”的东西的神奇,一旦他们失去了这种东西(失恋了),脑子里拼命搜素失去的原因,搜素不到的时候,又发现对离去的那个人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了,却又无法挽回,所以只能自杀来脱离内心痛苦的挣扎了,更有激烈者是杀了那个甩掉他的女人。其实他们自己也不能探究出这个做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人格、思想的不健全造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以往从来没有心灵觉醒。
这是很可怕的,这潭水看似平静,其实水里波涛汹涌,一些看不清的淤泥、不知名的生物在水里上演着一场场诛死搏斗,扔一些小石子进去可能只是发出小小的声音之后沉下去,或者只能打打水漂,若一旦有一块大石块被掷入水中,那不敢相信会惊起多少污垢。
世界末日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它在告诉我们:“该是觉醒的时候了。”q�